课程视频
课程简介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前言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最早由美国西余大学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国际医学教育的趋势。该课程模式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根据临床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着重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 重庆医科大学自2011年起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临床全线融合课程整合探索,成立了卓越医师教育试点班,成效显著,并于2012年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国际认证。2014年12月,国家六部委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会议决定开展“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学校决定2015年启动“5+3”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整合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认可。该套整合教材主系列共包含11本教材,即《人体概述》《分子与细胞》《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感官系统疾病》《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除此之外,还有《医学英语》《临床技能学》《儿科学导论》《医事证据法》《妇产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等7本教材作为配套系列教材。 《循环系统疾病》作为此整合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本,参照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按照“从结构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诊断到治疗”的顺序对循环系统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内容涵盖了包括解剖、组胚、生理、病理、病生、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影像和药理等循环系统相关知识。教材体例包括系统总论、系统疾病、综合案例分析,主要疾病前设计一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后附有小结及思考题以便于学生复习。另外,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同步编写,数字教材将随后出版。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主编负责制,并组织基础与临床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及稿件的交叉互审,以避免重整过程中知识点的遗漏或重复。该书经过了多次修改与审阅,力求定义准确、概念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表达简练准确及知识点完整连贯。 本书的编者均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各个学院或医院,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有着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也有着让人尊敬的教学热情和执着,为本书的编写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副主编黄晶、赵渝、罗素新及余华荣等教授参与了各篇内容的审稿工作。学术秘书常静和李响在协调本书的编写及审稿工作中兢兢业业。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务处全程协助本书的编写工作,为各次审稿及定稿会议提供了良好的场地设备及后勤保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个体差异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不断变化,本书所提供的药物剂量等资料仅供参考,具体用法请参考国家颁布的药典。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书存在缺点和不足,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和指正,以便使之不断完善。 主要目标及主要内容见附件: 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大纲(儿科20200420).pdf 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大纲(二系20200420).pdf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领导本课程教师:殷跃辉 授课教师:见附件 授课对象:临床本科/儿科学本科/临床5+3/儿科学5+3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理论学时:临床本科:78学时/儿科学本科:78学时 实验学时:临床本科:40学时/儿科学本科:40学时 示教学时:临床本科:23学时/儿科学本科:19学时 学分:临床本科:10.5学分/儿科学本科:9学分 详见教学大纲: 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大纲(儿科20200420).pdf 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大纲(二系20200420).pdf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授课形式:大课教学,小课实验/示教,形成性评价,部分内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成绩同时计入总成绩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循环系统3.15.zip 参考书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孙善全,张绍祥.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凌凤东,林奇,赵根然. 心脏解剖与临床.第一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邹仲之,李继承.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 高英茂,李和.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 李和,李继承.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8. 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 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与功能胚胎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9. Barbara Young, James S. Lowe, Alan Stevens, John W. Heath. Wheater’s Functional Histology: A Text and Colour Atlas, 5th Editi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 2006. 10. Dongmei Cui, M.S. Atlas of Histology with Functional and Clinical Corrections.︳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Wolters Kluwer, 2011. 11. Sadler TW. Lo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13th. Maryland,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14. 12.孙宁玲.高血压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3.胡志安,王莎莉.生理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4.姚泰.生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5.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6.朱大年.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7.朱妙章,唐朝枢,袁文俊,等.心血管生理学与临床.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8.Berne BM.Physiology.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Boron WF&Boulpaep EL. Medical Physiology. Philadelphia: Elsevier Science, 2003. 20.C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21.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2000. 22.万学红. 卢雪峰. 诊断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3.欧阳钦. 临床诊断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4.潘祥林. 林熙绪. 李秀敏. 诊断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5.陈文彬. 诊断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6. Douglas P. Zipes, Peter Libby, Robert O. Bonow, Eugene Braunwald. 心脏病学. 第7版. 陈灏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7.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第14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8. 胡大一,马长生,雷寒等.《心血管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9. 葛均波,徐永健,梅长林等.《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0. O'pourke Walsh Fuster.《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第12版.王建昌,王丛妙 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相关的资源网站: 1. http://www.onlinejacc.org/ 2. https://ahajournals.org/journal/circ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