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2020-09-16 14:54:59.0

我们为什么能说话——卡尔·韦尼克与失语症研究

本文转自“赛先生”公众号


撰文|YL(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生)


1848年5月15日,阳光洒在普鲁士王国上西里西亚的一个小镇上(现波兰)。静谧的街道镀上一层橘红色,笼罩着袅袅炊烟。小镇来来往往的行人追赶着时钟的脚步,在喧嚣中忘却俗尘。一声婴啼划破长空,小镇上一个普通人家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平静的空气中弥漫着喜悦,夫妇俩在昏黄的灯光下抚慰襁褓。谁也未曾料想,襁褓中柔弱的婴儿后来竟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医师、解剖学家、精神病学家与神经病理学家、失语症研究的鼻祖——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因为对失语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大脑左后颞上回的区域便以他的姓氏命名——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相关的疾病则称作韦尼克氏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又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图1(左图) 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图2(右图) 左后颞上回,命名为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图源:维基百科


探索求知的青年时代

少年时期的韦尼克,在布雷斯劳Breslau)附近的欧本恩(Oppeln)的文理中学上学。毕业后,即使家庭十分困难,韦尼克的母亲仍然竭尽全力希望能让儿子在布雷斯劳大学(Universität Breslau)学习医学。争气的韦尼克也一如母亲所愿进入布雷斯劳大学深造。这所大学,就是现今波兰最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的弗罗茨瓦夫大学(Uniwersytet Wrocławski)。这所传统大学孕育出了九位诺贝尔奖得主,校友皆赫赫有名:量子力学奠基人马克斯·玻恩,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没错,就是养猫的那个薛定谔)等等,可谓人才辈出。如此高等学府,难怪母亲砸锅卖铁也要送韦尼克入学。后来韦尼克取得的重大成就,一部分应该要归功于他有远见的母亲。

图3 19世纪的布雷斯劳大学(by Carl Würbs & Johann Poppel),图源:维基百科


1870年,韦尼克于布雷斯劳大学取得医学学位证书。毕业后的半年里,韦尼克在大学的附属医院艾勒海利根医院(Allerheiligen Hospital)担任助理医师。初出茅庐的韦尼克逐步积累医学经验,不断在进修的道路探索求知。好景不长,半年后法普战争爆发。在不太平的日子里,韦尼克也无法独善其身。他支援前线,担任陆军外科医生,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从军队回来后,韦尼克回到这间医院,开始在海因里希·纽曼教授(Heinrich Neumann)的精神科下工作。


后来,受到纽曼的引荐,他来到维也纳,拜入德裔奥地利籍神经病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狄奥多·梅涅特(Theodor Meynert)的门下。这位狄奥多·梅涅特后来成为韦尼克的贵人,极大影响了韦尼克的后续的职业生涯。梅涅特招收了许多勤奋好学的学生,比如精神分析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梅涅特致力于研究细胞结构和大脑解剖,而韦尼克在导师的带领下,逐步从事神经解剖学的研究。

图4 狄奥多·梅涅特,奥地利籍神经病理学家和解剖学家,韦尼克职业生涯重要导师,图源:维基百科


答非所问的病人

韦尼克在梅涅特门下兢兢业业地从事研究,仅仅六个月的时间,韦尼克就在失语症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一举成名。而这一切,要从“答非所问”的病人说起。


某一天,医院里来了这样一位病人。


(该场景根据资料记载改编而成)


韦尼克:“太太您好,请问您哪里感到不适?”


病人:“因为没人必须斯科特高恩呃口渴盖尔嗯所以..额就这些。”


韦尼克:“请问什么是“自负”?


病人:“然后他伯爵我给墨水要去格里姆。”


这位病人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词汇像一盘沙拉一般随意堆砌,听不懂任何话语。虽然她能够说初具语法、速度和语调的言语,但她说出来的话完全使人不知所云——听起来好像是完整的句子,有时甚至还很流畅,但句子毫无实际意义,是词汇的奇怪组合,也和交流的主题完全不相关。然而,她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缺陷,每次仍然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后来还有几个情况类似的病人,这引起了韦尼克的注意。


其中一个病人去世后,韦尼克解剖了她的大脑,并发现病人脑梗塞(中风)的部位,位于大脑左半球后颞上回的中间三分之一,部分延伸到下面的颞中回。韦尼克由此认为,这个部位对人类语言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这个部位受损的患者存在对语言的理解困难,这些病人所患病症为“失语症”。


失语症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可能由脑卒中(中风),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引起。脑部损害会造成患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对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对于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


在韦尼克之前,失语症的研究史上还有一位鼻祖——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他诊治的失语症患者的言语特点是发音困难、语言不流利、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但理解能力相对的保存较为完好,损伤的脑区通常是左脑的前部。这个部位被后人称为Broca区(Broca's area),具有这种症状的失语症被归类为“布洛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也称“运动性失语症”。


与主要症状为发音困难的布洛卡失语症患者不同,韦尼克接触的这些病人说话流利,词汇相对完整,但语句缺乏实际意义,且理解单词和句子时存在困难。大脑损伤部位为大脑左后颞上回的区域。无论是病人的症状还是脑区损伤部位,韦尼克失语症与布洛卡失语症都有明显不同之处。古典区域分类学派的学者,后来将失语症这一病症大类,就划分为这两个主要类别:运动型失语症或“布洛卡失语症”,以及感觉型失语症或“韦尼克失语症”。


韦尼克不是第一个研究理解障碍失语症的学者。在他之前,有几位研究者发现过这样的理解困难型失语症病例。但他们没有提供尸检结果或任何解剖上的证据,因此他们的论文也没有引起医学界的注意。而只有韦尼克,关注这个问题的同时,用解剖学证据加以佐证,并为此撰写详细的著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举成名的著作

1874年,年仅26岁的韦尼克,将其对失语症的研究证据和思考,写入其人生的第一本著作:《失语症的症状群:解剖基础的心理学研究》(Der Aphasische Symptomencomplex: eine psychologische studie auf anatomischer basis)。书中详细描述了其学术主张,肯定了左半球后颞上回的部位在语言理解上的重要作用。在当时,这是继布洛卡区的发现之后,对失语症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推进。因他的重要贡献,左半球后颞上回的区域被命名为“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

图5 韦尼克重要著作《失语症症候群——解剖学基础上的心理学研究》,图源:维基百科


韦尼克发现左半球后颞上回的韦尼克区具有语言理解功能,因此,一些人们认为韦尼克将语言理解功能严格“定位”在了韦尼克区,以为韦尼克是一个严格的脑区功能定位者。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事实上绝非如此。实际上,韦尼克本人并不主张将大脑功能严格地局限在一个区域。他是脑科学领域最早的“连接主义者”之一,他认为特定的大脑功能的协调过程中需要多个区域的配合。他曾在书中写道:


“……所有超出最简单功能的东西,把不同的印象联系成一个概念,以及思维、意识,都是连接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纤维束的成果,这就是所谓的‘梅涅特连接系统’ ”。


他在著作中所绘制的脑区连线图,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经典的语言模型。

图6 韦尼克绘制的脑区连线图,图源[2]


韦尼克的重要突破和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导师梅涅特的启发。


梅涅特在研究人脑连接纤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改进了组织学方法。韦尼克在他1874年的专著一开始就反复表达,他提出的理论很大部分遵循了梅涅特的著作和分析。虽然最早对纤维束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786年,但是梅涅特详细描述了这个概念,并区分了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层区域和皮层下部分)和联合纤维(连接皮层区域)。通过追踪这些神经纤维束,能够推断出大脑的后部(中央沟的后部)在功能上是感觉部分,而前部是运动部分。韦尼克认可并采纳了梅涅特的感觉运动分类。所以后续不少失语症研究者认为,梅涅特的历史作用被远远低估了。在梅涅特的实验室获得的知识背景下,勤奋好学的韦尼克继承导师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其敏锐独特的科学眼光,为失语症的研究开创了历史先河,扬名于后世。


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之一

离开梅涅特不久,1875年到1878年,韦尼克被任命为韦斯特法尔(Westphal)旗下的柏林慈善诊所的助理。从1878年到1881年,韦尼克开办了专研神经病学的私人诊所。在此期间,韦尼克撰写了许多出版物。例如,1897年韦尼克与西奥多尔·契恩一起创办了《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月刊》(Monatsschrift für Psychiatrie und Neurologie)


他对神经生理学和语言学的浓厚的兴趣丝毫未随年纪增大而消退。1885年,韦尼克同意接任前导师纽曼在艾勒海利根医院的职位。五年后,成为大学医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系主任。在世纪之交,韦尼克、与市政当局和大学当局的关系面临许多问题。1904年,这些事件的发展最终使他离开艾勒海利根医院,接受了哈雷大学的聘任邀约,成为领导其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门诊部的负责人。


好景不长,天妒英才。1905年6月15日,韦尼克在图林根森林骑自行车途中发生意外,伤重不治逝世,终年57岁。乌鸦不停地盘旋悲鸣在格雷芬罗达上空,风呼呼地刮着,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之一的生命就此终结。


在科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短暂,从科学巨匠到平民庶人,所有人也只是时间隧道里的匆匆过客。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更该珍惜、享受当下的兴趣、专注与美好。虽然无限沧桑,只可道:“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选择毅然决然站在这滚滚的科学潮流里,为解开这世间奥秘孜孜以求,追随先驱的脚步,不懈为人类科学的星河贡献微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Rutten, G. J. (2017). The Broca-Wernicke Doctrine: a historic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 on localiza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Wernicke C. (1874). Der aphasische symptomencomplex: eine psychologische studie auf anatomischer basis. Cohn & Weigert.

[3]Saffran E. M. (2002). Wernicke’s area. In: Ramachandran V. S. Encyclopedia of the human brain. Academic Press.

[4]维基百科:Carl Wernicke,Theodor Meynert

[5]百度百科:弗罗茨瓦夫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c2MTA4Ng==&mid=2247503763&idx=1&sn=9b53468d4665b24d2de7987a71f6e566&chksm=9b34b942ac43305442154bf8f6f7548f068f5be8c105e58dd098ad00ee2be7172116189471eb&scene=126&sessionid=1600238848&key=81fa55bc47845c053bba1c263203137e2a962c7c30c861b9669a3bb44d612216cdd60d3fd077e230a7c3d3d2bee6c2491ac907a5726cea3741ea46bdfafcc8d1a0707f2f06bb2457fd68d5be9a8134f3d68f534900df8da7829e5e86804924e65711fbdc85b49b7bc39db94329d96ea0e9b2c6157dcaaf2295237e7b9d2c566d&ascene=1&uin=MjUzNjM0MTU4NA%3D%3D&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90529&lang=zh_CN&exportkey=AyN1fQFsLwXLrlWvPz3ZtLY%3D&pass_ticket=TzHXxgIN8eJIaEhtVAVPs9tGocw0E3N5gVxLdgLKDRuwqudOmlG%2FRf0Odc1Du0uQ&wx_header=0 


图片.png

......
102322发布于>2020-09-16 14:54:59.0
阅读全文  浏览(4714)  评论(0 )  引用(0) 
2015-12-28 17:08:16.0

(转)人类胚胎究竟是如何分化的?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则故事:卵子和精子相遇、受精,变成受精卵。一旦开始分裂,它们便会形成一团细胞并重新生长,直到分化为各种器官和身体部位。最终,那个小小的细胞变成了一个形态完整的小型哺乳动物(或昆虫、青蛙)

但细胞究竟如何得知应在哪里制造皮肤、在哪里制造手指、在哪里长出一个肾呢?大体说来,细胞需要决定其命运的指令——换句话说,即它将成为身体的哪一结构。一旦命运决定了,细胞便会开始分化为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等。然而,我们并不完全明白这些“指令”的本质。

“细胞决定”或源于细胞之间的分子信号,或源于分裂之前细胞内的特定分子分布。这些分子通常是蛋白质或RNA片段,它们将继续影响每一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例如,如果一个母细胞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决定质分散在左侧,那么在分裂之后,左侧的子细胞便会继续发展为一个神经细胞,因为它携带了必要的决定质。

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小胚胎雏形的细胞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诱导信号”来互相决定彼此的命运。细胞表面会逸出蛋白质,告知邻近细胞它们的宿命是什么。它们可以进行直接接触,或向细胞之间的空间发送信号。

当涉及到形成特定模式并发展为身体的特定部位时,化学信号变得更为复杂。细胞会分泌多种信号,名为“成形素”——组织里的化学物质浓度水平会向细胞传送相对位置的信号,这会告知细胞核里的基因应当打开还是关闭,并决定那个细胞群最终会成为指甲还是肾脏。

我们很晚才发现这点。自20世纪伊始,科学家便一直在努力破解细胞决定的问题。但直到1990年,胚胎学家Eddy De Robertis才在一个青蛙的胚胎中发现了第一个传送此类化学信号的基因。目前,科学家仍未透彻知晓这一复杂的化学交流过程,但他们已取得了进展。过去二十年来,De Robertis及其他研究人员揭开了一个组织基因网络,它们共同产生各种信号蛋白质,以不同浓度在胚胎中扩散开来。

不得不说,难怪人类有时会出现发育异常,毕竟塑造我们的分子和基因交流系统是如此复杂,它们既不可思议又美丽迷人。

 

http://www.sciencealert.com/how-exactly-does-a-human-embryo-form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20391.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2-28 17:08:16.0
阅读全文  浏览(4520)  评论(0 )  引用(0) 
2015-12-27 06:32:12.0

(转)这么一个小东西居然有如此强大生命力?

102322发布于>2015-12-27 06:32:12.0
阅读全文  浏览(4223)  评论(0 )  引用(0) 
2015-12-27 06:30:27.0

(转)惊艳!生命科学年度美图盘点

枯燥的数据和图表可不是科研工作的全部,科学图片也可以像艺术作品一样传递美好的视觉体验。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FASEB)评选出的2015年度“生物艺术”获奖作品。

这一比赛旨在向大众呈现前沿生命科学的文艺一面,本次入选的获奖作品包括11张图片与两段短视频,这些惊艳的作品选自生命科学的不同分支,从组成埃博拉病毒的蛋白结构到吞食细菌的线虫,生命科学大树的每个“枝桠”都能结出美丽的成果。

繁花

表达不同荧光色彩的癌细胞

 

图中的抽象画般的色彩来自表达了不同荧光色彩的小鼠细胞。研究团队用一种“碎花”(Confetti,原意为五彩纸屑)式的荧光标记技术对胰腺癌模型小鼠进行了标记。在这里,成年小鼠的细胞会随机表达四种荧光蛋白中的一种,而增殖后的子代细胞还会“继承”与母代同样的荧光色彩。这样做有什么用?不同的色彩标记可以帮助监测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图片来自:Heinz Baumann et al. 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 Buffalo, NY

丝束

人类大脑的神经纤维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簇重要的神经纤维束:将大脑运动信号传导到脊髓的脊髓皮质束(Corticospinal tract),以及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在这里,梦幻的色彩表现的其实是神经纤维的空间位置:红色由浅至深表示从左到右,绿色由浅至深表示从后到前,蓝色由浅至深表示从上到下。

这幅作品使用了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这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的一种技术,它体现的是水分子在生物组织中扩散运动的状态。如果在一个均匀的溶液环境中,水分子向各个方向的扩散和热运动都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生物体内,由于生物膜等结构的存在,弥散状态在各个方向上就会出现不同,这种各个方向上的差异就能够帮助展现组织结构。对于脑白质的神经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成像方式,长长的纤维状结构和它们的走向都能得以清晰展现。图片作者的研究领域是营养与脑神经发育,通过这些成像技术,他们将分析饮食对婴儿脑发育产生的影响。

图片来自:Xiawei Ou. Arkansas Children's Nutrition Center, Arkansas Childrens Hospital (ACH) and ACH Research Institute

, and 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s, Little Rock, AR

阿波罗之环

吞食细菌的线虫

 

这张图片展现了一群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聚集在一起摄食细菌的景象。线虫在细菌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形成了纹理复杂的环形。

秀丽隐杆线虫是具有神经系统的最简单的生物体之一,它们作为一种知名模式生物,在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图片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5-羟色胺对觅食行为的影响,以及究竟有哪些神经细胞参与其中。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它是大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神经递质,在人体内,它也与很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图片来自:Adam Brown and David Bir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同根生

植物根部表面的土壤细菌

 

这张扫描电镜照片展示了在拟南芥根部(紫色和蓝色)表面安营扎寨的土壤细菌(黄色)。在植物根系周围的小范围内,受到植物根系分泌物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环境和生态会体现出与其他土壤相当不同的特性,这个特殊的狭窄区域被称为“根际”(rhizosphere)。这张显微照片作者的研究领域就是根际区域的土壤生态与微生物。

图片来自:Alice Dohnalkova. Environmental Molecular Sciences Laboratory,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Richland, WA

“方糖”大战癌细胞

用于抗肿瘤给药的微粒载体

 

这张图片由两部分拼接而成,占据主体部分的是乳腺癌细胞(绿色和紫色)和方形纳米微载体(金色)的共聚焦显微图片,左上部分则是对这种立方微载体的扫描电镜特写。

这些长得像小糖块一样的小东西其实是一种用于“投递”药物的载体。在治疗肿瘤的时候,人们常要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抗癌药物对癌细胞很有效,但它也会“滥杀无辜”,损害健康的组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之一就是,通过特殊的微粒载体来增加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同时避免正常细胞的摄取。在这里,研究者们就希望探索不同的微粒载体形状会如何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以及目标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

图片来自:Jenolyn F. Alexander, et al. 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 Houston, TX

死神的容颜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这张示意图描绘了埃博拉病毒的结构细节,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7种结构蛋白(不同形状的蓝色、绿色和洋红色),病毒的RNA基因组(黄色)以及膜结构(淡紫色)。

病毒的基因组非常小,它们能用自己的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也寥寥无几,因此,这些蛋白质往往要“身兼数职”。埃博拉基质蛋白(淡蓝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改变自己的空间结构而行使不同的功能。

这张图片属于结构生物信息学蛋白数据库的“每月分子”(Molecule of the Month )系列。通过这个数据库,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免费获得病毒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而研究如何战胜埃博拉病毒。

图片来自:David S. Goodsell. Research Collaboratory for Structural Bioinformatics Protein Data Bank, Piscataway, 

NJ/La Jolla, CA

拟南芥花芽的基因调控

 

这是拟南芥的幼嫩花芽,在这里,红色和绿色代表着两种不同基因的激活状态,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控制着雄蕊与雌蕊的发育。

图片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希望探索植物干细胞干性维持和细胞特化的规律,在将来,这些基础研究将为农业、医药和其他生物领域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信息。(注:这张图片同时也入选了2015年的尼康显微摄影比赛前十)

图片来自:Nathanaёl Prunet et al.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锌的旅途

叶片锌元素分布热图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拟南芥叶片中锌元素的分布水平,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技术拍摄。

对生物体而言,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很多基团都可以形成配合物,既可以发挥直接的催化功能,也可以调控结构,在很多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生化过程中,都少不了锌离子的参与。世界上超过20亿人面临锌元素缺乏的威胁,而锌元素缺乏会损害免疫系统、胃肠道功能和大脑发育,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在这里,研究团队希望能够找到提高作物中锌元素含量的方法,以帮助缓解锌元素缺乏。

图片来自:Suzana Car et al.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 NH

相伴而行

发育早期的神经与血管

 

图中展示的是一只小鼠胚胎的躯干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行存在的血管(灰色)和神经细胞(红色)。

在动物体内,血管与神经常常并行,血管为神经细胞提供养分,而神经传送信号调控周围组织,它们相互依赖,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而在早期的发育阶段,血管与神经也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这里,研究者们就希望了解这些相伴发育的血管与神经背后的调控因子,这些研究将帮助我们理解先天发育缺陷疾病的发生机制。

图片来自:Shachi Bhatt and Paul Trainor. 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Kansas City, MO

搏动

鸡胚胎的心脏和血管发育

 

这张图片流露出些许异形般的诡异气氛,不过它其实是一个发育中的活鸡胚胎。为了能够能清晰地观察它,科学家们小心点将及胚胎从蛋壳中转移到了人工容器中。绿色调的图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荧光蛋白标记,不过,这里其实并没有使用荧光染色技术,研究者们是通过图像编辑软件将血管系统调成了绿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血管的分布和血流方式。

这是一项有关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研究者们通过鸡胚观测了正常和非正常状态下的心脏发育。他们通过显微手术操作模拟了不同的心脏缺陷,并观察血流模式的变化。

图片来自:Jessica Ryvlin et al.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牙釉质釉柱的“栅栏结构”

 

这是一张牙釉质的扫描电镜图片,它展示了釉柱排列形成的“栅栏样”的结构。釉柱是构成牙釉质的主体,它由紧凑排列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组成。

牙釉质是包裹牙齿的最外层结构,它是人体中最为坚硬的部分。釉柱的排列方式赋予了牙釉质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而一些基因突变会影响牙釉质的形成,使牙齿变得更容易损坏,进而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在这里,科学家们就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了遗传变异对牙釉质发育和健康的影响。

图片来自:Olivier Duverger and Maria I. Morass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菌群之花

细菌菌落的生长

 

在微生物学家当中,培养皿绘画已经是非常流行的“艺术流派”,不过这里所展示的动态“菌群之花”还是显得相当与众不同。在这段视频中,几种不同的细菌被接种到琼脂平板上,并逐渐生长,形成了绽放的白色花朵。红色的“茎秆”来自沙雷氏菌(Serratia),黄色的“叶子”是涅斯捷连科氏菌(Nesterenkonia),洁白的“花朵”则来自芽孢杆菌(Bacillus)。

这样的菌落延时摄影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成的。如果在普通的环境中,琼脂培养基很快就会失水变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还设计了专用的“延时拍摄室”。在这里,研究人员能够连续观察细菌菌落的生长和相互作用长达数周之久。

原视频来自:Mehmet Berkmen and Maria Penil. New England BioLabs, Ipswich, MA

脑立方

静息时的脑活动

 

这些闪动的彩色立方体显示的其实是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设备记录下的大脑活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活动强度,红色表示最强,蓝色表示最弱。

在这里,接受脑磁图检查的是一位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患者,他在静卧状态下接受了检测。在这一研究项目中,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脑磁图和其他一系列神经影像学技术评估强迫症的治疗效果。

原视频来自:Kimberly Leiken and Elana Harris. 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Cincinnati, OH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20220.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2-27 06:30:27.0
阅读全文  浏览(4403)  评论(0 )  引用(0) 
2015-12-27 06:27:59.0

(转)精准医学: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机遇

◎编者按:

今年年初,奥巴马提出将精准医学纳入美国国策,一时间,精准医学的概念引发了多国政界、商界、医疗界等人士的广泛关注。精准医学是一种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随着传统药物开发途径的不断枯竭,基于个人基因或环境的精准医学将引领医学进入“针尖”时代。

实际上,精准医学并非“美国专利”,我国从“十一五”开始就在“863”计划等项目中布局了相关课题,而随着基因测序、大数据、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精准医学也将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

“十三五”我国精准医学计划将如何布局?精准医学计划中国版与美国版又有何不同?作为精准医学的入口,基因测序行业今年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本期“精准医学”年终专版将予以呈现,以飨读者。

■詹启敏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但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及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全民健康”的任务仍面临巨大挑战。

要达到全民健康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这项投入绝不是消费性支出,也不是社会负担,而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和战略性投资。

精准医学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不仅是公众的需求,更是临床发展的要求,成为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将推动一批新型医学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医学在国际医学发展中占领制高点提供历史机遇。

精准医学并非跟风

当前,我国的临床医疗模式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临床实践仅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实际上,水面下的冰山才更具危害性。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这些是组织器官病变的主因,但我们却对此缺乏深刻的了解。

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的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达70%~80%,而中国却不足20%。中国的多数癌症诊断都是中晚期,治疗非常被动和盲目。

精准医学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包括对风险的精确预测、对疾病的精确诊断和分类、对药物的精确应用、对疗效的精确评估、对预后的精确预测等。

2015年初,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使得精准医疗从小众话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对应的是,英国也开展了“10万人基因组计划”,欲成为癌症和罕见病遗传研究的全球领先者。

实际上,中国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并非跟风,国家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就在“863”计划中布局了相关研究。目前,我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位于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部分疾病临床资源丰富、病种全、病例多、样本量大,并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基地和团队,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开展精准医疗的基础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

目前正是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的最好时机。生物芯片及蛋白质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分子影像、手术导航和微创技术等生物医学分析技术日益进步;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出现,这些都成为现阶段大力发展精准医疗的推动力。

精准医学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推动,从发展规律上与奥巴马的美国战略无关。

“精准定位”公民健康

不过,中国开展精准医学计划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重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就是其中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5%,慢性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我国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310万例,心脑血管疾病年死亡350多万,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慢性肾病患者1~1.2亿,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80多万,活动性结核病患者550多万……

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最终控制,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突破,临床诊疗的任何一项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应用几乎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创新在提高人类疾病防治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为此,我国精准医疗计划的目标将是为人民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我国定制、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带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变革,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精准医学计划的实施,医院将成为主战场,而医生永远是临床决策的主体,现代生物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发挥重要支持作用。精准医学为医生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的手段和依据,与此同时,精准医学也将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攻克水面下的“冰山”

我国在讨论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对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点热点形成七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另外,生物医药技术重点领域还包括功能基因组工程技术、蛋白质组工程技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疫苗与抗体产品研究开发、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新型诊断试剂和设备研究开发、微创技术、生物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数字化医疗技术以及医用材料等。

未来,我国精准医学的重点研究任务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精准防控技术及防控模式研究。针对高发区前瞻性人群及易感人群等,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个体化综合预防模式。第二,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通过发现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用于早期疾病的预警、筛查和诊断,指导治疗敏感性、疾病预后和转归。第三,分子影像学和病理学的精准诊断,包括分子影像学成像、CT、超声的多模态图像融合、无创、微创精准诊断。第四,临床精准治疗。结合临床分子分型、个人全面信息、组学和影像学分析大数据的治疗方案,用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

不仅如此,建立生物样本库、大数据平台、基因和蛋白等分析平台将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支撑。其中,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掌握医学科技主动权,谁就能占据医学竞争制高点;面对临床数据、组学数据、结构生物学数据、药物分子信息等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新靶点、新结构、新药物、新方案、新标准及新规范;建立基因和蛋白分析平台,将测序技术、芯片技术和蛋白质技术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促进基因组学、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规模化应用。

精准医学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内涵和目标,是循证医学新的历史要求,也是实现4P(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医学的重要手段。而这需要高校、研究所、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一起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尽早实现全民小康。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本报记者李惠钰采访整理)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20206.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2-27 06:27:59.0
阅读全文  浏览(4242)  评论(0 )  引用(0) 
2015-12-27 06:25:48.0

(转)2015中国最牛生命科学机构TOP50揭晓

617日发布了《Nature Index 2015 Global》及《Nature Index 2015 Asia-Pacific》后,1217日,《自然》增刊发布了《Nature Index 2015 China》,分析了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三年的研究成果。

城市表现

据统计,北京、上海和南京依然是中国的三大科研中心。按照WFC计算,2014年中国科研产出最多的十大城市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合肥、长春、香港、杭州、广州和天津。这十个城市加起来占中国WFC分值的70.4%

 

 

1:十大城市的WFC表现图

 

2:这11个城市的表现反应了过去三年中国科研产出的显著增长

 

3

黄色表示中国科研产出最高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

橙色表示中国科研产出增长最快的城市:西安、成都、杭州;

红色表示中国科研成果三大产业化基地:深圳、北京、武汉;

紫色表示中国开展科研合作表现最突出的城市:合肥、天津、香港。

机构表现

在《Nature Index 2015 China》中,Nature杂志根据WFC评分列出了中国的200名顶级研究机构,其中排在前十位的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兰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Top 200 institutions

生命科学表现

目前,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如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 WFC*,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增长了37%。中国在自然指数中的科研成果主要来自化学和物理学,分别占中国WFC总分值的61%30%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科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也快速增长,在2012年到2014年之间有30%的增幅。此次,Nature还评选出了中国排名前五十的生命科学机构(Top 50 institutions in life sciences),具体如下:

 

关于自然指数

*自然指数有三种计量方法来追踪作者的单位信息:

1.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AC分值。

2.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FC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的FC总分值为1,在假定每人的贡献是相同的情况下,该分值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 者,那每位作者的FC得分为0.1。如果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那其个人FC分值将在这些工作单位中再进行平均分配。

3.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即为FC增加权重,以调整占比过多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论文。这两个学科有四种期刊入选自然指数,其发表的论文量约占该领域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的50%, 大致相当于其它学科的五倍。因此,尽管其数据编制方法与其他学科相同,但这四种期刊上论文的权重为其他论文的1/5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20172.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2-27 06:25:48.0
阅读全文  浏览(4466)  评论(0 )  引用(0) 
2015-12-11 04:54:19.0

(转)关于癌细胞的10个事实

癌细胞是能够迅速复制的异常细胞,他们有持续的复制和生长能力。 这种未加抑制的细胞生长造成组织或肿瘤的大量增加。 肿瘤不停地生长,有些已知的恶性肿瘤可以从一个地方蔓延到另一个地方。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 癌细胞不会出现生物老化,因此能够维持它们的分裂能力,并且也不会对自毁信号做出反应。

以下是关于癌细胞的10个事实,有些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的。

癌症有100多种

癌症的种类有很多,而且这些癌症可能发生在任何类型的身体上。 癌症类型通常按照它们产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来命名。 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是恶性上皮肿瘤或皮肤癌。

恶性上皮细胞肿瘤产生于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覆盖身体外表并连接器官,血管和空腔。 肉瘤在肌肉,骨骼和组织的软连接处形成,包括脂肪,血管,淋巴管,肌腱和韧带。 白血病是产生于制造白血球的骨髓细胞的癌症。淋巴瘤产生在叫做淋巴细胞的白血球中。 这种癌症会影响B细胞和T细胞。

2. 有些病毒能制造癌细胞

癌细胞的产生可能是由几个因素引起的, 包括暴露于化学品,辐射,紫外光中,以及染色体复制错误。

除此之外,病毒也有能力通过改变基因而造成癌症。 估计癌症病毒在所有癌症病因中占15%20%。 这些病毒通过将他们自己的基因材料整合到细胞中而改变了宿主细胞的DNA。 螺旋基因管理细胞的发育,赋予细胞异常生长的能力。 人类疱疹病毒就与伯吉特淋巴瘤有关,乙肝B病毒可以导致肝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可以导致宫颈癌。

3. 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大约3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估计约有5-10%的癌症可以归因于遗传基因缺陷。 其余的与环境污染,感染和生活方式选择(吸烟,不良饮食和体能活动不足)有关。 全球癌症发生的最可以预防的风险因素是吸烟和烟草的使用。 约有70%的肺癌病因与吸烟有关。

4. 癌细胞喜欢糖

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更多的血糖。 血糖是细胞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所需要的单糖。 癌细胞为了持续分类而以更高的速率消耗糖。 这些细胞不是单一地通过糖酵解来获得能量(糖酵解是通过‘分解糖‘来产生能量的过程)。 肿瘤细胞线粒体供给癌症细胞异常生长所需的能量。 线粒体提供了放大

5. 癌细胞就藏在身体里

癌细胞能够藏在健康细胞中避开身体的免疫系统。 比如,有些肿瘤分泌一种跟淋巴结分泌的蛋白相同的蛋白。 这种蛋白使得肿瘤能够改变其外膜层从而变得与淋巴结相似。 这些肿瘤看上去不像癌症组织,而是跟健康组织一样。 这样, 免疫细胞就无法将肿瘤探测成有害物质,因而任其在体内生长蔓延。 其他癌细胞通过藏在身体隔室中来避免化疗的攻击。 有些白血病细胞会藏在骨骼隔室中躲避治疗。

6. 癌细胞能变形

癌细胞通过改变形状来躲避免疫系统,也对辐射和化疗进行防卫。 例如恶性上皮细胞会模仿健康细胞的形状来模仿疏松结缔组织。 科学家将这种过程与蛇蜕皮相比。 这种能够改变形状的能力使得名为微RNA的分子开关失活。 这些小的RNA调整分子有能力控制基因表达。 当某种微RNA失活时, 肿瘤细胞就具备了改变形状的能力。

7. 癌细胞能够不受控制地分裂并且产生额外的子细胞

癌细胞可以进行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突变,影响细胞的再生特性。 一个普通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 而癌细胞能够分成三个或更多子细胞。 在分离过程中新发育的癌细胞可能会失去或者获得染色体。 大多数恶性肿瘤都有失去染色体的细胞。

8. 癌细胞生存需要血管

癌症的显示标志之一就是被称为血管新生的新血管快速形成。 肿瘤生长需要血管提供的营养。 血管内皮负责普通的血管新生,也负责肿瘤血管新生。  癌细胞想附近的健康细胞发信号,影响心血管的发育,从而为癌细胞生长获得给养。 研究显示,当心血管形成被阻止时,肿瘤就会停止生长。

9. 癌细胞可以从一个地方扩散到另一个地方

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流或淋巴系统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或扩散。 癌细胞激活血管中的受体,让它们允许自己从血液循环中出去并扩散到组织和器官中。 癌细胞释的化学信息素名叫区化因子, 区化因子可以引起免疫反应并使得它们通过血管进入到周围阻止中。

10. 癌细胞能逃避程序性细胞死亡

当普通细胞受到DNA破坏时,会释放出癌细胞抑制蛋白,造成细胞程序性死亡或细胞凋亡。 由于基因突变,癌细胞失去了探测到DNA破坏的能力,因此也没有自毁能力。

 

http://biology.about.com/od/cellbiology/ss/10-Facts-About-Cancer-Cells.htm

......
102322发布于>2015-12-11 04:54:19.0
阅读全文  浏览(4321)  评论(0 )  引用(0) 
2015-12-09 13:30:48.0

(转)屠呦呦领诺奖演讲:中国医药学是伟大宝库

12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介绍了自己获奖的科研成果。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10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8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4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3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6百万到6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
102322发布于>2015-12-09 13:30:48.0
阅读全文  浏览(4402)  评论(0 )  引用(0) 
2015-11-27 16:59:33.0

(转)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

今天,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2014年,全国1524岁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今年110月,该年龄段有1.4万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感染的青少年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0%左右。他担忧地说:“青少年受到艾滋病病毒的威胁越来越大。”

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按照吴尊友给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数据,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其中学生占1.6%

吴尊友的研究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增长率在32%,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净增长率为2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在1524岁群体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占到96%,男男同性传播占到57%。”吴尊友指出,“单纯从学生来看,性途径传播是主要的,同性传播的比例更高。”

2014年和今年110月的数据来看,1524岁的学生新增感染艾滋病病毒中,同性造成的感染占82%。另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女学生性别比是111。自2008年以来,女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告人数每年都稳定在五六十人。可是,男男同性恋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增长幅度却很大。

在由淡蓝公益组织的“青春零艾滋”公益活动现场,有专家表示,在北京有30多个公益组织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他们从事高危人群干预和病原检测,对感染人群进行关怀和支持。这些公益组织每年发现的新感染者,占到总发现感染者的40%

今年8月,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另外,学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要为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学生及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行为干预、告知、随访管理及抗病毒治疗等服务。

专家指出,在预防艾滋病进入校园方面,还是要加强学校的性教育,开始的年龄越小越好,在儿童少年时期开展性教育,让学生认识男女性生理的特征和差异,自然接受男女之间的差别。到了中学之后,在性教育中要有情感、社会观念和生活技能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与异性的健康交往。性成熟之后,就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青年提供有针对的咨询和指导。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9110.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1-27 16:59:33.0
阅读全文  浏览(5368)  评论(0 )  引用(0) 
2015-11-27 16:59:20.0

(转)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

今天,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2014年,全国1524岁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今年110月,该年龄段有1.4万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感染的青少年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0%左右。他担忧地说:“青少年受到艾滋病病毒的威胁越来越大。”

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按照吴尊友给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数据,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其中学生占1.6%

吴尊友的研究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增长率在32%,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净增长率为2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在1524岁群体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占到96%,男男同性传播占到57%。”吴尊友指出,“单纯从学生来看,性途径传播是主要的,同性传播的比例更高。”

2014年和今年110月的数据来看,1524岁的学生新增感染艾滋病病毒中,同性造成的感染占82%。另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女学生性别比是111。自2008年以来,女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告人数每年都稳定在五六十人。可是,男男同性恋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增长幅度却很大。

在由淡蓝公益组织的“青春零艾滋”公益活动现场,有专家表示,在北京有30多个公益组织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他们从事高危人群干预和病原检测,对感染人群进行关怀和支持。这些公益组织每年发现的新感染者,占到总发现感染者的40%

今年8月,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另外,学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要为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学生及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行为干预、告知、随访管理及抗病毒治疗等服务。

专家指出,在预防艾滋病进入校园方面,还是要加强学校的性教育,开始的年龄越小越好,在儿童少年时期开展性教育,让学生认识男女性生理的特征和差异,自然接受男女之间的差别。到了中学之后,在性教育中要有情感、社会观念和生活技能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与异性的健康交往。性成熟之后,就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青年提供有针对的咨询和指导。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9110.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1-27 16:59:20.0
阅读全文  浏览(5301)  评论(0 )  引用(0) 
2015-10-27 17:38:58.0

(转)听音乐可缓解宿醉

音乐是治疗宿醉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前提是你已然是个音乐迷,并且你听的是自己喜欢且熟悉的音乐,只有这样你才最有可能通过音乐缓解宿醉。

研究人员发现,当你将最喜欢的音乐专辑和传统治疗药物(如扑热息痛)搭配使用时,效果最好——因此你千万别以为可以仅靠音乐支撑到中午。美国纽约头痛中心的专家相信,正确的音乐可以缓解你的酒后折磨。中心主任及创始人Alexander Mauskop说道:

我们有很好的证据表明,音乐对任何类型的疼痛均有效,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宿醉会有任何不同。它并不如吗啡那样强力,但它可能和泰勒诺一样有效。

音乐的作用方式之一是分散我们对疼痛的注意力,你或许想给自己列个能为你带来快乐情绪或提醒你美好时光的歌曲列表了。还有一系列研究表明,音乐能够缓解恶心感,而这又是豪饮的另一大不幸副作用。美国疼痛医学会的前任主席Lynn Webster表示:

我认为宿醉和偏头痛的感觉相似,你不希望有太尖锐、太吵闹的声响。但假如它能够分散你的注意力,那么理论上就可以缓解你的疼痛。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音乐可以帮助振奋精神、提升积极性、助人入睡,而这些生物激励可以用于缓解宿醉的效应。

Roma Panganiban在《心理牙线》上提及一项有关偏头疼患者的最新研究,该研究发现许多类型的音乐(包括重金属和杜波斯特泊)均可有效缓解疼痛。这些音乐流派似乎能够创造出一些共振,以帮助舒缓严重的头痛。而在音乐类型的另一端,古典音乐也同样可以缓解偏头痛。尽管没有任何一项研究特定检查了宿醉,但宿醉过后你很可能会经历头痛和恶心。

下次宿醉时,你可以试着戴上耳机并且多喝水,看它是否能够改善你的感觉。音乐甚至还可能帮助你免受懊悔感的侵袭。

 

http://www.sciencealert.com/listening-to-music-can-help-a-hangover-if-you-pick-the-right-tunes

......
102322发布于>2015-10-27 17:38:58.0
阅读全文  浏览(4377)  评论(0 )  引用(0) 
2015-10-27 17:38:11.0

(转)免疫力低下猫咪舔下会失明

●“猫抓热”是一种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只有免疫力低下的人才可能有严重后果

●家有婴幼儿、慢性病人和体弱老人,最好不要养猫

传言鉴定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李建国副教授

近日,一条题为“女子一觉睡醒左眼失明,罪魁祸首竟是猫咪!这种病秋冬最易发,千万小心”的帖子,在猫奴世界引发热论。帖子中指出,被猫咪舔抓后,有失明危险。

广东感染病专家指出,“猫抓热”是一种少见的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很好,只有免疫力低下的人才可能有严重后果。猫奴们不必恐慌,不过,的确应该调整对待猫的态度,别与宠物太过亲密。

新闻回放:

被猫舔,主人变失明?

据媒体报道,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市女子珍妮,一觉起来后,发现自己左眼充满了血丝,并几乎呈现看不见的状态,最终失明。医生检查发现,原来“凶手”就是每天陪伴在她左右的猫咪,珍妮眼睛曾被猫舔。

国内多地也有报道,主人被猫抓伤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发视力下降,被诊断为“猫抓热”。

“被猫抓伤,的确可以引发‘猫抓热’,但是不会直接导致视力下降,除非病人出现了脑部感染,进而压迫了视神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李建国副教授指出,“猫抓热”是一种少见的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很好,只有免疫力低下的人才可能有严重后果。猫奴们不必恐慌,但的确应该调整对待猫的态度,别太亲密。

据了解,广州、佛山等地都曾出现过“猫抓热”患者。广州曾有一名12岁女孩半个月来一直反复发烧,口服或注射多种消炎药均无效,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她的腋窝肿胀,惊现鹌鹑蛋大小的包块,结合她家中养猫的情况,诊断其为“猫抓热”。对症治疗后,孩子症状很快好转。

专家解读:

只有免疫力低下者才有严重反应

李建国说,“猫抓热”又名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主要由“汉氏巴尔通体”引起的、以亚急性局部肉芽肿性淋巴结炎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的感染性疾病。

“汉氏巴尔通体是一种细菌,被带菌的猫抓伤才有患‘猫抓热’的危险。”李建国说,患者主要表现为被抓部位的破损、附近淋巴结肿大、发热。其中约10%的患者为非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疹、腮腺炎、乳房肿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面神经麻痹、胃肠炎、骨髓炎、肺炎、脊髓炎等,患者多有被猫等动物抓伤或密切接触史。

“猫抓热”潜伏期一般为2~6周,少数病例可长达数月甚至超过一年。该病全年皆可发病,秋冬季病例略多,因为此时容易带菌。猫之间的感染主要通过跳蚤进行,有报道称,宠物猫的感染率可达30%

发病时,出现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症状,有被猫咬、抓伤病史,结合淋巴结活检以及实验室检测可确诊该病。该病确诊后,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一般很快可以康复。

但是,如果被带菌猫咪抓伤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例如长期患病或者属于免疫功能较差的婴幼儿、孕产妇、老人,才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病况,如心、脑等并发症,极个别的会导致死亡。

专家提醒:

别跟猫接吻 别让猫进卧室

李建国指出,被猫抓伤后,应该马上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酒精或碘伏擦拭伤口。随后应到防疫部门打狂犬病疫苗,预防后果更为严重的狂犬病。

如果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疑似“猫抓热”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感染科治疗。

他建议,猫奴们应定期给猫咪洗澡、清理家居环境,避免跳蚤孳生,传播病菌。平时和猫咪保持合理距离,避免过于亲密,不要让猫进卧室、上床,更不要与猫接吻、放任猫舔挠主人。

家有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慢性病人和体弱老人,最好不要养猫。孕产妇养猫的更大风险在于接触猫粪便时容易发生弓形虫感染,可导致畸胎、流产。

......
102322发布于>2015-10-27 17:38:11.0
阅读全文  浏览(4557)  评论(0 )  引用(0) 
2015-10-08 20:39:28.0

(转)哪些诺贝尔奖颁错了 甚至害惨好多人

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每年10月初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仍然为全世界关注。百年来,诺贝尔奖颁奖也会有错甚至灾难性的选择,如颁给了错误研究成果者和微不足道的小发明者,真正的发明者未获奖、获奖者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等等。

脑白质切断术带来的可怕负效应

1949年,华尔特.赫斯(Walter Rudolf Hess)和安东尼.莫尼斯(Antonio Moniz)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他们提出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由此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每年对数以千计的患者实施了脑前额叶切除手术。但其中许多病人手术后产生了可怕的负效应,失去了方向感或行动能力,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这种治疗方法已于1960年被普遍废弃。

获奖者曾发明化学武器使近百万人死亡

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发明了合成氨气的技术,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局面,他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弗里茨.哈伯在一战中曾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他研发的氯气、芥子气等化学武器使近百万人死亡。哈伯这样一位扬言制造毒气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的科学家,是否有资格获诺贝尔奖,外界争议许久。

一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被获奖者”窃取“

1974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赖尔(Martin Ryle)和休伊甚(Antony Hewish)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赖尔获奖是由于他的观测和发明,特别是综合孔径技术的发明;休伊甚则是由于他在发现脉冲星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休伊甚曾一度认为脉冲星的脉冲信号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而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名为乔斯林.贝尔(Jocelyn Bell)的研究生,她在更早时候就推断出信号源是一颗旋转的恒星。但因她仅仅是一名研究生,成果被”窃取“了。

女科学家因歧视成果被”窃取“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用X射线测晶法获得了DNA的第一张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但当时处处存在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富兰克林的领导威尔金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照片给了实验室另外两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根据富兰克林的照片,他们推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沃森、威尔金斯、克里克,但在他们发表的文章中未对富兰克林表示感谢。

获奖者或没有获奖资格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巴丁(JohnBardeen)和布拉坦(Walter Brattain),以表彰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晶体管效应的发现。但肖克利可能并不够资格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明了一种错误的晶体管,而实验的成果是由另两名科学家完成的。

门捷列夫被踢出诺贝尔奖榜单

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yev)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但他没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应该是诺贝尔颁奖史上最令人震惊和遗憾的事情。据诺贝尔档案记载,诺贝尔奖委员会本已打算将1906年的化学奖颁给这位大师,但委员会其中一人最终将门捷列夫踢出了榜单。

爱因斯坦不是因相对论获奖

爱因斯坦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颁发该奖时,委员会特别申明,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由于相对论,而是为了表彰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并且相对论有些结论目前还正在接受严格的验证。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他们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爱因斯坦的项目。

获奖者的成果微不足道

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名不见经传的瑞典工程师尼尔斯.达伦(Nils Dalén),科学界一片哗然。达伦发现了一个利用不同颜色金属片在光照下受热膨胀不均的特性来调控海上无人值守乙炔灯塔开关的装置,但这样的成果对于同时代获得诺奖的工程技术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更早发现发光二极管者未获奖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的新型节能光源。但科学界不少人质问,为什么不颁发给1962年就发现了发光二极管的尼克.赫伦亚克(Nick Holonyak)?当时尼克.赫伦亚克只是美国大厂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普通研究人员,他打造出了第一颗红光LED,他还认为,未来LED能够发出其它波长的光,白炽灯一定会被LED取代。

做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家被忽视

2008年,法国科学家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和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许多科学家感到意外,因为另一位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盖洛(Robert Gallo)未在授奖名单里。盖洛是人类逆转录病毒研究的先驱,他第一个分离出人逆转录病毒-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并建立了体外培养人T细胞的方法,这是研究人T细胞逆转录病毒的基础。超过100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反对意见,刊登在《科学》杂志上,以抗议盖洛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忽视。

获奖者获奖理由不妥当

193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基于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费米诺贝尔奖。外界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费米是否该得奖,而在于选择哪项成果作为授奖依据。费米是20世纪杰出科学家,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此,费米在颁奖演说中也表示,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发现,在衰变过程中,放射性铀产生的钡,由此必须重新认识超铀元素。外界认为,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应研究一起当做费米获奖的理由显然不妥。

以下内容来自于大陆《新京报》20141012日报导。

人类救命”药“变生物剧毒

1948年,发明剧毒有机氯杀虫剂DDT的瑞士化学家米勒获诺贝尔医学奖。在那个年代,DDT作为一种强力的杀虫剂,功效显著。自1942DDT上市以来,大面积的喷洒DDT,蚊、蝇、虱子明显减少,庄稼长势良好,斑疹、伤寒等疾病几乎绝迹。由于有效地杀灭了蚊子,DDT1948~1970年也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

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发现DDT还是可怕的”生物杀手“,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在自然环境中,DDT很难降解,并且能在动物体内蓄积。1962年,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先驱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一书,描述遭DDT破坏后的环境,仿若没有了春天。同年,美国各地通过了40多个法案限制杀虫剂的使用。

无人能复制的蟑螂致癌试验遭质疑

20世纪初,丹麦病理学家菲比格寻求”致癌微生物“,他经历了1,000多次失败后,怀疑致癌微生物的宿主是蟑螂。他用蟑螂喂食小鼠,发现有一些小鼠的胃部产生了肿瘤样的变化。这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次以人工方法诱使实验动物产生”癌症“。1913年,菲比格发表了上述实验结果的论文。1926年,菲比格因此获诺贝尔医学奖。但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够复制菲比格的实验,进而发现所谓的”癌虫“,其实验的准确性受到了极大质疑。

菲比格发表论文后两年,日本人山极市川发现将煤焦油涂在兔耳的内侧面能引发皮肤癌。这一发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理论成为癌症研究领域的基础。《大英百科全书》将山极的实验记载为癌症研究的里程碑,却没有提菲比格。因此,很多人认为,菲比格不配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山极市川都没有获此殊荣。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7105.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10-08 20:39:28.0
阅读全文  浏览(4259)  评论(0 )  引用(0) 
2015-09-21 20:41:58.0

(转)人体冷冻真的能复活吗?大脑和全身冷冻分别要花多少钱?

人体冷冻,是指在人死亡后,以适当的方式迅速把尸体通过冷冻处理,在将来某个时刻就有希望“复活”。这一设想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家尼尔·琼斯发表于1931年的科幻小说《奇异的故事》中。

日前,牛津大学三位哲学教授选择“死后”冷冻人体。人体冷冻,真能让人在未来复活吗?科学家表示,人体冷冻目前只是商业行为,没有证据证明被冷冻的人体将来能够“复活”。

1牛津三位哲学家选择“死后”冷冻人体

计划接受人体冷冻的三位哲学家,分别是牛津“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现年40岁的哲学教授波斯特伦、41岁的研究员桑德伯格和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预订了全身冷冻。波斯特伦和桑德伯格预订了收费较便宜的服务:只冷藏头部。

由于牛津“人类未来研究所”没有人体冷冻保存研究,因此波斯特伦和桑德伯格向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阿姆斯特朗向另一家设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人体冷冻机构”预约。

据报道,当他们将来临终时,冷冻保存团队就会在旁待命。一旦他们被宣告不治,工作人员就会着手冷却遗体,同时利用机器保持他们体内的血液流动、注入防腐剂和防冻剂保护体内组织。如果只选择了冻存头颅,工作人员就会将他们的头切下,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中。

波斯特伦拥有物理学和神经科学背景,2009年时还曾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选为当代百名思想家之一,他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公众对人体冷冻技术的判断。

波斯特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越不确定,选择活下来就越有意义,你可以尽可能多地保存大脑中的信息,而不是简单地丢弃他们。”

2人体冷冻花费不菲青睐富人

所谓人体冷冻学,是指在人死亡后,如果立刻以适当的方式把尸体冷冻处理,就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复活。

人体冷冻技术被美国的生活科学杂志列为十大人脑未解之谜之一及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科学技术之一。

要接受人体冷冻,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因此,目前这项技术几乎成了富人的赌博。

据悉,人体冷冻的收费分别为1万美元(俄罗斯KrioRus公司的脑神经冷藏项目)2.8万美元(人体冷冻机构的全身冷藏项目)15.5万美元 (美国人体冷冻学会的全身冷冻)20万美元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的全身冷藏项目),收费视不同的公司、服务、国家或地区而定。

人体冷藏者可以考虑使用以人寿保险的形式付款,或分期付款。

阿姆斯特朗就选择了人寿保险的形式,每月投保25英镑,作为死后冷冻所需的资金。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目前已经冷冻了117具尸体,其中包括美国最伟大的棒球运动员之一泰德·威廉斯。其他仍然在世但已经选择了阿尔科的人中,也不乏名人,如美国导演查尔斯·马修。

不过有人担心,过了几百年后,这些提供冷冻服务的公司,是否依然存在。

3令所有细胞“保鲜”是急冻关键

如何进行急冻是这个话题中很关键的一步。

罗伯特·埃廷格的人体冷冻机构所采取的方法是: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被认定为“法定死亡”时,该机构的应急小组便会首先为死亡者的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血液来维持最基本的大脑活动;然后把身体放入冰块中,并注射一种抗凝血剂以防止在途中血液凝结;把死亡者送到人体冷冻机构后,才开始实施真正的“急冻”。如果只是将死亡者放入一桶氮液中,会使死者细胞中的水分结冰,一旦水分结成冰,细胞就会发生膨胀,导致细胞破裂,就无法做到真正的“保鲜”,所以必须先去除细胞里的水分,然后注入一种基于甘油的化学混合液,即低温防护剂(是一种用于人体的防冻剂)。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器官和组织,使其在极低温度下不形成冰晶。这个过程称为“玻璃化”(不结冰的冷冻),能使细胞进入“假死”状态;当身体里的水分被低温防护剂替代后,他们会将死亡者的身体放置在一张干冰床上进行冷冻,直到温度达到零下130摄氏度,至此“玻璃化”过程才结束;下一步是将身体放入一个单独的容器里,并将容器放入一个盛满零下196摄氏度液态氮的大金属箱内。

此时,被冻者身体是头朝下放置的,这样即使箱子有泄漏,大脑也会浸泡在冷冻液中

4“复活术”缺证据 仍是商业活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低温生物学研究员保罗·西格尔曾将活着的仓鼠冷冻2小时后复活。在仓鼠试验成功后,西格尔又对一只小猎犬进行试验。结果,他成功让小猎犬复活过来。

有专家表示,虽然冷冻实验在某些动物身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种方法却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

虽然目前有多家从事“人体冷冻”的公司,但很少有医疗机构介入。在专家看来,人体冷冻只是一个新的商机,而非医学。

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前任主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低温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约翰·鲍斯特此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人体冷冻组织的大多数成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也没有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关于任何人体冷冻能复活方面的报道都没有一篇是出自科学期刊,也都没有一篇报道被证明是真实的。

上海理工大学低温医学研究所所长华泽钊明确表示,“从技术上说,低温冷冻人体的实现是非常困难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华泽钊说,按照目前低温生物医学的水平,大部分细胞以及部分组织能低温保存,但是心脏之类的器官不能低温保存。每种器官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冷冻一个器官都很难成功。

“人体冷冻之父”冷冻自己待“复活”

2011723日,长期饱受争议、渴望长生不死的“冷冻人体之父”罗伯特·埃廷格的传奇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当天埃廷格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郊区的家中病逝,享年92岁。埃廷格死后不久,他的遗体就被迅速送往“人体冷冻协会”,按照其生前遗愿用“最理想的状态”冷藏起来。据悉,埃廷格是该协会冷藏的第106具人类遗体,埃廷格的家人期待,终有一天,未来的高科技能有机会令他“复活”。

受科幻小说启发 欲“长生不死”

据悉,埃廷格从小就沉醉于物理和数学,喜爱阅读科幻小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埃廷格读到一篇由尼尔·琼斯所写的短篇科幻小说《詹姆森卫星》后,从此对“长生不死”这一想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战爆发后,埃廷格加入美军部队,成为一名士兵。然而在一次战斗中,埃廷格被德军炮弹击中,导致脚部受到重伤。埃廷格住院治疗了数年时间,最终依靠骨骼移植手术保住了双腿。这一事故让埃廷格对未来医学科技的可能性充满期望,与此同时,埃廷格在疗伤期间也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再加上多年科幻作品的熏陶,这些都为埃廷格日后研究人体冷藏技术打下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埃廷格在密歇根州的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取得了物理和数学硕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的一名物理系教授。从此,埃廷格开始一门心思地研究人体冷藏技术。虽然1947年到1960年期间埃廷格以人体冷藏为主题发表了多篇文章,但并没有引起关注。

母亲和两任妻子均被冷冻

直到1964年,埃廷格受法国科学家发现青蛙精子在冷冻后仍能使卵子受精的现象启发,出版了《长生不死的前景》一书,提出“人体冷冻法”,终于引起全球关注。随后,埃廷格成立了“长生不死学会”,致力于研究延长人类寿命及人体冷冻法。

1976年,埃廷格创立非牟利机构“人体冷冻协会”,旨在令“长生不死”技术大众化,终身会员只需付2.8万美元,就可永久冷冻遗体。据报道,到2011年,“人体冷冻协会”在全球有935名会员,保存了105具人类遗体,此外被冷冻的还有几十具宠物遗体,包括狗、猫以及鹦鹉。

据悉,“人体冷冻协会”首具保藏的遗体是埃廷格死于1977年的母亲,其后他两任妻子的遗体也被冷藏。不过,埃廷格的父亲和兄长都拒绝冷冻遗体。

2011723日埃廷格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郊区的家中病逝。据透露,埃廷格死后不久,他的遗体就被迅速送往“人体冷冻协会”,与其亡母和亡妻的遗体一同冷藏保存。

725日,埃廷格的儿子大卫说:“我的父亲一生都竭尽所能地致力于让他的家人、朋友和其他人再次复活重生。目前,没有人知道他将来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我们认为他做得很出色。

......
102322发布于>2015-09-21 20:41:58.0
阅读全文  浏览(4318)  评论(0 )  引用(0) 
2015-09-16 21:43:21.0

(转)中国医生谈换头术:很多患者跃跃欲试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赛吉尔·卡纳维罗宣布:2年内将完成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并且宣布这一手术将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率领的医疗团队一起合作。这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将在2017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行。

“换头术”暂无时间表 未确定在中国进行

14日中午,刚刚结束门诊的任晓平教授接受了中国之声的专访。

任晓平:社会上认为在17年就要做。其实没有时间表而且也没有说在哪里来做,只是他现在跟我们合作,跟我们联系上,我们谈了一些未来合作远景发展。这只是说合作是科研合作,是临床前的合作,并没有谈到这个病我们要怎么做,做哪个病,在哪里做。如果得到了很多方面有效支持,而且临床前研究非常有效,按照我们预计方向发展,不排除两年以后,我们有很好结果,具备这个条件,或者更加接近做人,这也不排除。

记者:目前报道出来详细顺序,比如先把病人冷冻顺序是对的吗?是您和意大利专家定好的吗?

任晓平:这个顺序是对的,应该考虑或者说这是环节中一个很好的设计,但这个设计方案能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需要在实验中来完善它、验证它。如果这套方案不行,我们要采取相应其他方案,我们备了好几套方案。目前报道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种。

记者:需要从全国招一些在移植方面专家聚集到团队中吗?团队将来会有哪些人组成,设备如何进行设计,有没有一些想法?

任晓平: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了,设备仪器正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工科教授在合作在谈,而且有些设计都是我们专利性质的。这个团队不仅不局限在中国,这里涉及到国内一些像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有些整形外科医生、北京、师大的工科的教授都是我们合作团队中的。现在在国外也有,北美还有欧洲,现在国内国外不下十个大学,优秀的科学家,有志这方面的,这个领域里有成就的,愿意纳入我们团队里,这个力量不是一个人能做的。

我任晓平的价值就想把它启动起来,这个天大的课题也许我这一代人都解决不了,但是我们起动了、引导了,为后来者搭建了一个平台,加速它往临床方面转化。而且同时在做的过程中能锻炼一批年轻人,甚至给在国际上会很好提高我们国家的声望。

 面对医学伦理争议 任晓平称“有行为才有规范”

记者:这样一个特别让人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招来很多医学界的关注,比如研究医学伦理的人就认为这已经触及到医学伦理底线,在您心里它的底线在哪里?

任晓平:我认为伦理学是个行为规范科学,行为规范就是我们有行为才有规范,今天这个行为,临床学还没有做呢,它自然就没有规范,医学发展史也是这样,每一样新的创新都是先有行为后来做成了,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出来规范,哈佛大学有个教授主任说这个东西如果国家部门、相关的法制部门批准做,没有道理去阻碍它的发展。

记者:对于这个俄罗斯人自愿站出来做第一个志愿者,大家表示很敬佩。另外很关心后面还有可能再找到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志愿者吗?毕竟是险这么大。

任晓平:有,现在我手里就有三个志愿者,就接到很多患者电话,看到消息的时候,他说我们生不如死,从家庭生活,从个人生活痛苦,任医生能不能帮助我?其实我就给他解释,这个东西不是他想象的,而且不是近期能解决的,几大类比如像癌症晚期,没有任何办法,外科治疗就完了,化疗做了、放疗做了,但最后转移了,尽管他脑袋没有转移,健康,但是身体上就是死亡,目前科学没有办法。

还有骨科的高位截瘫患者,常常最后都走向死亡,没有任何办法治疗。还有一些先天遗传疾病,到医院里看到最后喘气都喘不上来了,但是脑袋是非常健康的,作为医学家,你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你不就是应该研究挽救这些人的生命?在美国时有人质疑说这个不伦理,俄罗斯患者说咱俩换位一下,你会不会反对来做这个东西?

......
102322发布于>2015-09-16 21:43:21.0
阅读全文  浏览(4389)  评论(0 )  引用(0) 
2015-08-21 22:37:59.0

(转)七大影响智力生活方式:大量食用高脂肪损伤大脑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研究认为,从现代科技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几乎所有的现代生活方式都在不断侵蚀我们的大脑,蚕食神经环路,让人类智商不断下降,大脑变得更加迟钝、愚笨,缺乏创新性思维。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匹克迪的名著《21世纪的资本》是否成为你必读之书?号称可以开发大脑潜能的数独游戏是否会让你沉迷于其中?你是否会坚持看完每一部BBC记录片?如果你有这些习惯,那你要小心了。科学家警告称,这些习惯并没什么多少好处。从现代科技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几乎所有的现代生活方式都在让人类智商不断下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科学家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食用大量的肉类等饱和脂肪会对大脑功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损伤神经环路,甚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上瘾。

自上世纪30年代起,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全球人类智商水平普遍有大幅提升。但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担忧,全球平均智商水平不仅仅没有提高,还有逐渐下降趋势。在过去50年中,人类综合智商值下降了1分。

科学家警告称,一些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方式,可能正在侵蚀我们的大脑。科学家研究发现,以下七种生活方式值得警惕:

1. 食用大量饱和脂肪

食用大量的饱和脂肪,如培根、黄油面包、煎蛋等,可能会损伤大脑的多巴胺功能,这是负责人们肢体行动的关键神经传递素。科学家在实验鼠及其它一些动物身上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脂肪类食品可能会损害感知灵活性,破坏记忆,导致反应变慢,还会让实验对象产生压抑感。

蒙特利尔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食用大量高脂肪食物,可能会损害大脑环路功能,而该功能与情绪紊乱、药物依赖、暴饮暴食有关。比如,对海洛因等毒品,你吃得饱和脂肪越多,对这些毒品的依赖性就越强。

2. 多任务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家伊尔-米勒曾致力于分散性注意力领域的研究。米勒认为,“人类大脑并不适合同时完成多任务。当有人认为自己正在实施多任务时,其实他们只是从一项任务快速地切换到另一项任务。而且,他们每一次这样切换,都是在消耗认知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消耗葡萄糖(大脑燃料)越快,我们的大脑就会越来越疲惫和混乱。米勒表示,“多任务阻止了深度思考、创造性思维,因为我们大脑思维一直在不断切换,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造成的结果是,思维越来越没新意,思考越来越肤浅。”

工作中不时地分心去收取刚刚抵达的电子邮件,这一项中度多任务工作就足以让你的智商值减少10分。米勒认为,开车时打电话这种行为极其危险。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让我们在实施一项任务时,根本不可能全身心地聚焦于另一项任务。实施多任务时,会让大脑充满应激激素和肾上腺素,而它们会导致大脑无法清晰地思考。

3. 过度依赖搜索引擎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许多人已经习惯于通过点击搜索引擎的按钮获取各种信息。这既是一种好事,也是对神经一种伤害。有了网络和搜索引擎,电话号码、联系人名字、各种新闻事件,我们都不再依赖记忆。大脑的海马体负责处理新记忆。搜索引擎也许不会直接物理影响海马体,但它会影响海马体存储记忆的功能。微软公司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的注意广度从15年前的平均12秒已下降到如今的8秒。

4. 食糖过量

201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通过实验鼠研究发现,过量的果糖会导致大脑明显迟钝。过量的果糖会对胰岛素帮助大脑细胞将糖转化为思考所需能量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通过食用奥米加-3脂肪酸可以保护神经元突触少受伤害,从而缓解这种神经伤害。营养学家萨拉-布鲁尔博士警告称,糖类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灰白质产生影响。“大脑细胞需要果糖才能发挥作用,但如果短期内果糖过多,也会导致糖过量。”

5. 沉迷于电视

沉迷于电视也会侵蚀我们的大脑。尽管这一说法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有此怀疑。奥地利心理学家马库斯-埃培尔曾经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81名志愿者参加了一项虚拟现实的场景,该场景是关于一个足球流氓的一天生活。然后,志愿者被要求接受一项测试。那些看过该场景的人要比没看过的人表现得更像足球流氓。埃培尔认为,我们通过媒体所看到听到的信息严重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心理学家乔尼-坎特认为,“你近期所想所见,是你潜意识中更高层次。因此你的大脑正处于某种倾向性。”

6. 作息不规律

众所周知,时差有时会让人感觉一整天大脑都是迷迷糊糊的,事实上这种混沌的状态有时会持续数周时间。科学家通过仓鼠实验发现,昼夜作息规律被打乱会影响海马体内新的神经细胞生长节奏,而海马体正是大脑内负责处理记忆功能的。这种时差影响有时会从昼夜规律被打乱起持续到一个月后。科学家还发现,仓鼠的学习能力也大幅下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兰斯-克里格斯菲尔德教授解释说,“这就是说,不管你是航班服务员、住院医师,还是三班倒工人,昼夜作息规律被频繁打乱,将会对你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

7. 习惯嚼口香糖

许多人都喜欢无聊时嚼口香糖。神经学家也曾经认为,从神经学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米勒解释说,“嚼口香糖是一种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认知和感知能力。”不过,近期一项实验向该理论泼了一盆冷水。嚼口香糖的行为会导致实验参与者注意力分散,短时间内记忆力下降。布鲁尔博士认为,“当一个人嚼口香糖长达4小时时,可能会导致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当甜味消失后,我建议立即吐掉它。”

......
102322发布于>2015-08-21 22:37:59.0
阅读全文  浏览(4312)  评论(0 )  引用(0) 
2015-08-21 22:36:51.0

(转)公鸡打鸣的社会地位顺序

102322发布于>2015-08-21 22:36:51.0
阅读全文  浏览(4733)  评论(0 )  引用(0) 
2015-08-21 22:36:05.0

(转)实验室生物才能get到冷笑话,-273度冷

有一种冷,叫做你不学生物不知道我冷。。。

做实验的时候不被老鼠咬了一口,正想问老师会不会得鼠疫,没想到老师紧张地问我:“实验老鼠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蒸馏水,你没啥病不会把它吃坏吧?”#把我拿去做实验!

师兄师姐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日正请实验室众人吃喜糖, 忽然隔壁一兄弟匆匆而入,焦急的对新郎说:“离了吗?” 众人愕然!!! 却见新郎不慌不忙,笑曰:“正在离!” 那人似乎仍旧不依不饶, 郑重其事的告知新郎曰:“离完马上告诉我” 新郎却也不急,还问:“离完到哪找你?” 答曰:“我就在隔壁!#师姐的内心是抗拒的......

生物老师让同学们探究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哪里,小易提出猜想: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腿上。老师觉得小易的猜想很好,让他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第二天小易交上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验证蜘蛛的听觉器官是否长在腿上

实验器材:蜘蛛、小刀

实验过程:

1)将蜘蛛放在桌子上,用手敲桌子,蜘蛛被吓跑了

2)用小刀切下一条蜘蛛腿之后,将蜘蛛放在桌子上,用手敲桌子,蜘蛛被吓跑了

3)再用小刀切下一条蜘蛛腿,将蜘蛛放在桌子上,用手敲桌子,蜘蛛仍然被吓跑

……

6)将蜘蛛的所有腿全部切掉,将蜘蛛放在桌子上,用手敲桌子,蜘蛛没跑

结论:蜘蛛的听觉器官的确长在腿上#是的,它的视觉器官也长腿上

隔壁实验室的一个师兄,到实验室之后就在微博上用拼音写了一条信息,“wodaoshiyanshile”(我到实验室了)。过一会儿,有人留言他说“那你怎么毕业啊?”师兄莫名其妙,问这有什么关系么?那个人回复说:“你导师不是淹死了么?”#导师躺枪

一个小偷趁人不备,溜进某生物实验室里,可自打他进来,实验室里就有人,于是他躲在角落里等待下班时间的来临。没想到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做实验的。他想,既然这么不容易进来,总不能空着手回去,等等吧,晚上总不会有人了吧?可没想到,晚饭后又来一批学生挑灯熬夜做实验。他坚持着。等到夜深人静的后半夜,还有人做实验……

也不知道熬了多久,小偷终于从里出来了,他哥们见到他,就问他这几天去哪儿了。

小偷:“溜进XX研究所了。”

同伙羡慕不已,忙问收获如何。

小偷:“破地方什么都没有!”

同伙:“那你呆那么久?”

小偷无限郁闷,苦笑道:“别说,我学会提质粒了……”#导师说:学费!

从前,有一只青蛙给牧师打电话,问自己的命运。牧师说:“明年,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会来了解你。”青蛙高兴的蹦了起来:“哦,真的吗?是在王子的婚礼上吗?”牧师说:“不,是在她明年的生物课上。”#然而她并不是公主。。。

有个勤奋的生物学家死后,上帝不想让他去天堂,就把他放到了地狱。

过了一周,阎王来找上帝:敬爱的上帝,麻烦你赶紧把那个生物学家给我弄走,我要恢复地狱的秩序。现在地狱所有的鬼都在熬夜,加班加点的转质粒,做PCR,摇菌,提蛋白,走柱子,跑胶,写protocal,攒paper,修改、回复审查意见等,忙得一团糟。小鬼空闲时都在看paperreview、参加各种技术培训,跟师兄师姐们帮忙......

上帝无奈,把生物学家召回了天堂。

过了一个月,阎王来天堂办事,顺便问上帝:敬爱的上帝,那个生物学家还好吧?

上帝:首先我要说明一点,以后不要叫我上帝,要叫我Professor 耶。另外,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回答你的问题,我刚刚接了5project,马上要连夜开组会。明天一大早我又要赶去和释迦牟尼谈funding,之前要查看天使们的考勤记录,有事请发电子邮件,再见。

 

......
102322发布于>2015-08-21 22:36:05.0
阅读全文  浏览(4408)  评论(0 )  引用(0) 
2015-08-21 22:32:35.0

(转)走路也是“技术活” 怎样走减肥又长寿

走路也是“技术活” 怎样走减肥又长寿

每天,你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不少人晒自己的行走成绩?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不少国家的心脏协会和专家都鼎力推荐,目前已成为全球最流行的保健运动。

然而,这件我们迈开双腿就能完成的简单事,你还真不一定能做对。专家指出,走路是个“技术活”,从“在哪儿走”、到“怎么走”、“走多长时间”都有一定的讲究。记者综合国外多项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教你正确的走路法。

受访专家

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曹建民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 陆一帆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武文强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马长生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副教授 苟波

走路开启六扇健康门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怀特博士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曹建民指出:“如果按正确的姿势行走,走路时,人的股三头肌、股四头肌以及腰、腹部肌肉等总共13块大的肌肉群都在动。从增强体质和免疫功能上来说,步行是一种最理想的运动方法。” 近年来,关于走路促进身体各部位健康的研究层出不穷,总体来说,它一共为我们打开了六扇健康的大门。   

心脏健康的大门

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走路是预防心脏病最简单和最方便的方法。

美国一项对164565岁以上老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与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者,其心血管住院费减少69%,死亡率减少73%。   

大脑健康的大门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表明,要防大脑萎缩、老年痴呆,途径之一就是保证每周步行不少于9.6公里。因为步行不仅可以增加大脑体积,也会让记忆力出现问题的几率降低50%

远离糖尿病的大门

洪昭光说,其实控制糖尿病并不难,研究表明,一星期坚持3天,每天在30分钟内步行3公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可降低25%;每周坚持4天,可降低33%;每周5天,则能降低42%。   

骨骼健康的大门

资深健身教练付强指出:“走路能让骨骼更合理地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减少骨骼内矿物质的流失,预防、改善骨质疏松。”

此外,据美国《关节炎和风湿病》杂志报道,与跑步相比,走路不仅对关节的压力小,而且还能延缓关节功能的衰退。   

减轻体重的大门

散步每30分钟消耗75千卡的热量。洪昭光说:“减肥要靠长期、规律的运动,偶尔一次剧烈运动的效果只能持续48个小时。而且过量运动有时会造成猝死,很危险,只有步行最合适。”   

长寿的大门

研究显示,每天步行超过30分钟的人,不管体内脂肪含量有多高,他们的长寿几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走路常犯八个错误

走路这个看似简单、每个人抬腿就能做的动作,真正做对的人却不多。拖拉着脚、低着头、迈大步、内外八字……不正确的姿势不仅“难看”,还容易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损伤。《生命时报》特邀运动医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为大家纠正走路常犯的八个错误。   

错误一 低头含胸

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而且,含胸时肺部的舒展空间被“挤压”,呼吸也会变得短促,容易影响心肺功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抬头挺胸,下巴与地面平行,背部稍稍向后“收拢”,这样可以防止肩颈背部出现疼痛。眼睛目视前方36米的地方,可以帮你有效避开障碍物。   

错误二 步子太大

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错误三 脚掌拖地

这种走姿缓冲较差,容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的劳损。苟波说,这种走姿的人,要加强对胫骨、脚踝和小腿力量的锻炼,最简单的莫过于踮脚、脚趾点地和脚后跟走路法。

踮脚练习是站在台阶边缘,鞋后跟部悬空,先把脚跟尽量下压,再尽量上提,做1020次;足尖锻炼是用脚尖在地面写出26个英文字母;用脚后跟走路,顾名思义就是“只用脚跟行走”,每次以20步为宜。   

错误四 不摆臂或摆臂幅度过大

走路时不摆臂,行走的平衡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顺拐”,甚至摔倒;如果摆臂幅度过大,一则会影响速度,二则会导致上臂过于疲劳,甚至拉伤。

摆臂的正确姿势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来后,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摆臂幅度在3045度之间为宜。走得慢时摆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样,双手握拳,手臂弯曲90度,稍微增加摆动幅度。   

错误五 内外八字

外八字的成因与走路习惯有关,即移步时须左右移动重心,故而脚尖习惯向左右外撇。这样的走姿,既不舒服也不雅观。

正确方法是,行走时找到地上的一条直线(地砖或水泥缝),一脚先对好,脚尖脚跟对齐直线,另一脚与之保持平行,然后照此方向行走,慢慢就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了。   

错误六 身体倾斜

苟波说,不少人走路时身体站不正,会向前后或左右两侧歪斜。这样的姿势容易引起背痛,也影响走路的速度。 要改变身体倾斜的行走惯性,通过仰卧起坐来加强腹部肌肉,有助你站得更直。   

错误七 选错鞋

不适合走路的鞋有以下几个特点:1.鞋底过薄,走路时会有硌脚的感觉;2.鞋底过厚过重,走路时感觉腿特别“沉”,或是落地时声音特别大;3.鞋帮过高,有些人穿着户外运动鞋走路,虽能对脚部提供充分保护,但过高的鞋帮不利于足踝的灵活运动;4.鞋底过硬,鞋底无法弯曲来适应走路时脚底的“滚动”。   

选鞋的时候要留意,鞋子选轻的,“掰”一下鞋底应该较自如的弯曲。后跟的上方有适当突起的衬舌,能起到保护跟腱的作用。穿上走几步,鞋底有轻微的弹力但不至于太软,有一定的防滑性。此外,如果每天走路超过30分钟,你穿的鞋子应比平时的尺码稍大些。   

错误八 鞋子超龄服役

鞋子也像车子一样,行程超过800公里就要更换,否则缓冲和保护作用就会降低。苟波说,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看看鞋底“花纹”的磨损情况,如果这些防滑的条纹几乎磨平,那就证明该换双新鞋了。

怎么走路才正确

怎么样的走路方式才是最正确呢?曹建民说,很多人走路时漫无目的,可能东看西看、左想右想,没有把心思真正放在走路上。其实,有目的走和无目的的走路,效果差别很大,如果希望走得健康,一定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走路上,时刻留意自己的走姿、摆臂、呼吸,这样才能既显得精神、又锻炼身体。

美走姿五部曲

美国《预防》杂志建议,走路时把意念放在脚上,感觉脚跟到脚尖逐一踩踏到地面,能起到转移注意力、放松精神的作用。《生命时报》综合美国“eHow”网站的介绍,给出“完美走姿五部曲”。   

第一步,站直,感觉身体在不断长高,头顶向着天空,而脚在地上稳稳地扎根。也可以想象自己像玩偶一样,有一条绳子连接你的头发,把你往上提拉。这样可以让颈椎合理支撑头部的重量,舒缓颈部肌肉的压力,而且颈部线条也能更流畅和优美。  第二步,站直身体,收腹提臀,双肩抬起,再慢慢放松到同一水平线。从侧面看看,这时你的耳朵、肩膀、髋关节、膝盖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步,抬起下巴,眼睛平视前方,脖子一定要“正”。走路过程中脖子跟随身体自然向前移动,而不要前后左右摆动,尤其不要“探着头”。   

第四步,轻轻抬腿迈出脚,然后从脚跟到脚尖“滚动”着落下,再抬另一只脚。   

第五步,如果是走平路,要把注意力放在收缩小腹上,走路时臀部适当地向前扭动,让腹部肌肉承担更多的力量;如果想瘦身,最好多走坡路。

走路的地方最好有树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步行地点就是公园,实在没时间去,也要找道路两边有树或绿化带的地方走。高级私人教练范方杰认为,走路虽然是种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但最好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离马路越远越好。 每天至少快走40分钟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认为,通过走路健身的方式肯定是好的,但走路分为散步和快走,散步无法达到健身效果,只有快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锻炼的作用。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副教授苟波认为,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分钟~60分钟。不少国家提出每天要走“6000步”或“10000步”的口号,其实就是对锻炼时间的量化处理。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   

刚开始锻炼的人可逐渐增加时长,从快走半小时开始。快走时,一般应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   

走路后最好微微出汗

曹建民说:“步行运动并不追求大汗淋漓的效果,最好是锻炼完微微出汗。”洪昭光则指出,要想看走路的运动强度够不够,可以自己测一下心率,一般来说,走路后心率+年龄=170左右比较合适。   

针对时间并不充裕、常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范方杰给出了一个“办公室走路锻炼法”:练习满脚走。所谓“满脚”,是指脚尖前伸,让整个脚掌都落地,再加上小腹的力量,让人自然挺胸,整个人会变得轻盈。把重心放在小腿,练好“满脚”走和顺着直线走,走路才会沉稳不轻浮。

最后,范方杰提醒,走路前最好做些热身活动。不少人走路后往往食欲大增,此时不要放纵自己大吃大喝,可吃一些低脂肪的食品或新鲜水果,多喝水也可以缓解饥饿感。

......
102322发布于>2015-08-21 22:32:35.0
阅读全文  浏览(4305)  评论(0 )  引用(0) 
2015-07-21 22:15:15.0

(转)为什么恐惧的尖叫让人头皮发麻

为什么恐惧的尖叫让人头皮发麻

不论是来自电视里或是空荡荡的走廊,人们都绝对不会弄错恐惧的叫声。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了恐惧尖叫会让我们头皮发麻的原因,那就是这种声音的特性与其他任何人类声音都不同。这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能够迅速辨认出尖叫并作出反应,并对新一代报警系统的设计有借鉴意义。

过去几乎没有对人类或动物恐惧尖叫的研究,演化生物学家Tecumseh Fitch说: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到了研究说话和唱歌上,而一直忽略了尖叫这种更加与生俱来的发声。

为了研究人类声音的性质,不论是日常对话、公众演讲还是戏剧,科学家们通常都会利用几种传统的方法来将声音可视化。他们可以绘制出声波的压力曲线,或是看声波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然而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尖叫,所得的结果就只有尖叫音量更大、音调更高,神经科学家David Poeppel说:许多其他的声音也具备这两个特征。

Poeppel和同事们决定更细致地对尖叫进行研究,采用了另一种分析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记录声音音量的变化快慢。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分析了来自电影、Youtube视频以及志愿者的正常说话和恐惧尖叫。结果显示,正常说话的音量每秒变化小于5赫兹,也就是说基本维持同一音量,而尖叫的音量每秒的音量会迅速变化,程度从30150赫兹不等。这种波动性让尖叫声具备了其他说话声都没有的刺耳性质。

Poeppel说:原来尖叫具备一部分过去认为与人类交流不相关的音响范围。那么为什么尖叫声会让人脊背发凉呢?研究想租让志愿者们听了经过调节的各种恐惧的尖叫和语句,结果显示,尖叫越刺耳(音量变化越大),志愿者就感觉越害怕。此外,在志愿者听声音时,研究人员用功能核磁共振观察了他们的大脑活动,发现越刺耳的尖叫对大脑杏仁体的刺激就越大,而这里正式大脑的恐惧中枢。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声音一开始都只会激活听觉皮层。

Poeppel说:如果让人辨别声源的位置,尖叫声会让他们的定位过程更加快速和准确,我们认为原因是大脑对尖叫声有着独特的反应。他认为警报器开发人员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比如房间和车辆报警器的刺耳程度很高。我觉得他们是想要制造一种非常难听而能引起注意的声音,而偶然发现了这种效应。不过新的研究结果可以让警报更有效。

Fitch表示,这些结果可以引出另一些问题,比如非人类灵长类和其他动物的恐惧和警报声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这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大脑建立尖叫和恐惧联系的演化过程。Poeppel还说,他的团队不仅希望研究其他动物的尖叫,还想要分析其他类型的尖叫,比如激动的尖叫或是运动比赛上的集体吼叫,以及人类婴儿的尖叫,看看它们的特征是否一样,是否会激活大脑的相同区域。

 

http://news.sciencemag.org/biology/2015/07/why-screams-are-so-scary

......
102322发布于>2015-07-21 22:15:15.0
阅读全文  浏览(4327)  评论(0 )  引用(0) 
2015-07-10 21:03:45.0

(转)最新研究表明衰老从26岁开始,38岁开始加快

新西兰的一项有关人类长期健康的大型研究的领导人说,他们正在以年轻人为研究样本寻找人类老化过程的线索。

发表在76日那一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美国、英国、以色列和新西兰的研究团队介绍了一组18项生物学测量指标,这些指标的组合能够确定人们衰老的速度比同龄人快还是慢。

研究数据来自于达尼丁研究,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纵向研究,对新西兰一个小镇上1972-1973年出生的一千多人从出生到目前的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健康指标如血压和肝功能会定期测量,并对他们进行面谈和其他评估。

“我们着手测量这些相对年轻的人的衰老问题,”文章的第一作者,杜克大学老龄化中心的老年医学助理教授Dan Belsky说。“大多数老龄化研究都是针对老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预防与年龄有关的疾病,我们就必须开展年轻人的衰老问题研究。”

Belsky说人体器官的老化过程与眼睛、关节和头发的老化过程一样,但发生的更早。因此,作为他们201138岁的研究样本的定期评估的一部分,研究团队测量了肾脏、肝、肺功能,代谢和免疫系统。他们还测量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肺功能。肺功能以及端粒长度——染色体末端的帽子状的物质,具有保护性作用,它们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短。这项研究还测量了牙齿的健康以及眼睛后部细小血管的状况,它们是脑血管的代表。

根据这些生物标志数据的子集,研究团队为每个38岁的参与者设置了一个“生理年龄”,其范围是从30岁到将近60岁。

然后研究者查阅了档案数据,查看这些参与者26岁、32岁和38岁时所测量的这18项生物数据。从这些数据中,研究人员根据每个变量画了斜线图,然后对每个研究对象将18个斜线图叠加,确定个体的衰老速度。

大多数参与者的数据集中在1年左右的衰老率,但有一些人衰老速度是每年衰老3年。还有很多人衰老速度是零年左右,在效果上他们比实际年龄年轻。

正如研究团队预期的那样,生理年龄38岁的人衰老速度加快了。例如,根据这项研究的结论,一个生理年龄40岁的人,意味着这个人在今后12年里每年以1.2岁的年龄在变老。

这篇论文选取了1037个达尼丁研究参与者原始样本中的954个人。其中30个人在38岁时已经死亡,12个人得了癌症或先天性缺陷,10个人死于意外事故,还有8个人死于自杀或药物过量。还有26个人没有在38岁时参与这项研究,另外27名参与者由于数据缺乏没有被列入研究样本。

大多数人认为衰老的过程就发生在年老的时期,Belsky说,在这项研究中,衰老的迹象在26-38岁这12年就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

研究参与者也许在生理衰老测量中表现不错,但是在其他一些测试中的表现也会差强人意,包括平衡和协调测试,解决不熟悉的问题等等。生理衰老的个体在体能方面也会存在很多困难,如爬楼梯。

作为一个附加测量,研究人员要求杜克大学的本科生评估研究参与者在38岁时拍摄的照片,并评出他们年轻或年老。对大学生来说,本研究测量的生理年龄老的人面部照片也显老。

衰老的过程并不都是基因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只有20%的衰老过程与基因有关。Belsky说。“很大程度上与环境影响有关。”

“这给了我们一些希望,药物也许可以延缓衰老,让人们有更多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杜克大学心里和神经科学教授Nannerl O. Keohane说。

Belsky说,这篇论文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概念的证明,说明通过多种指标的结合能够看到衰老的轨迹。

“多因素方法测量衰老过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说,但是测量方式和方法需要改进成为“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

当然,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干预衰老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孤立地去解决心脏病或癌症这样的生命杀手,Belsky说。

“随着我们年老的增长,我们患各种各样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他说。为了防止多种疾病同时侵袭,衰老本身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否则,受到多种疾病困扰时,就好像一个打地鼠的游戏。

......
102322发布于>2015-07-10 21:03:45.0
阅读全文  浏览(5418)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8 21:10:04.0

(转)鱼的记忆能力并不差 能记住12天的内容

鱼的记忆能力并不差 能记住12天的内容

那些认为鱼类记忆力较差的人们应当重新思考,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鱼类可以记清12天之前的食物。

加拿大研究人员训练鱼类寻找食物,之前将它们从水箱缸中捞出12天,当鱼类再次进入水箱缸时,他们通过监控跟踪软件发现鱼能够精确定位食物的位置。这项研究主要观察非洲慈鲷,它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热带鱼,之前曾被证实具有复杂的行为,其中包括攻击性。

研究人员认为,非洲慈鲷能够完成高级记忆任务,每条鱼经过训练可以进入水族箱中一个特殊位置进食,每个训练课程持续20分钟。三天之后,非洲慈鲷停止进食训练12天,之后再将它们引入水族箱的这个特殊位置,它们的活动由运动跟踪软件记录下来。

软件系统显示非洲慈鲷可以返回水族箱找到进食的特殊位置,科学家认为,非洲慈鲷能够回忆之前的训练经历。麦科文大学特雷弗-汉密尔顿(Trevor Hamilton)博士说:“有许多关于鱼类聪明的故事,一些人甚至认为慈鲷会观看电视。如果它们能够返回之前的进食位置,减少食物的可得性将提升鱼类的生存能力,它们能够记忆食物来源的位置。”

野生慈鲷的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蜗牛、小鱼、昆虫和植物,研究人员认为,慈鲷懂得找到首选食物来源的相关位置。目前,汉密尔顿博士正在调查分析鱼类记忆力强度是否受环境状况或者药物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实验性生物学》期刊上。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5040.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07-08 21:10:04.0
阅读全文  浏览(4213)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8 21:09:20.0

(转)都说实验难,谁知动物苦

都说实验难,谁知动物苦

不久前,英国研究理事会等多家负责审批发放政府科研经费的机构联合发布公告称,将修改涉及动物实验的科研项目经费申请指南,要求申请的研究人员必须更明确地提供动物实验详细数据,以提高相关科研项目的质量。该组织警告称,此前经常有一些实验,由于设计不当,产生了无意义的结果,白白浪费了动物的生命。为此,英国相关机构已经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今后将通过严控经费和加强实验指导的方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生命虽小也应尊重

据了解,2013年在英国被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共有412万只,主要是大鼠和小鼠。其中大约有一半都是转基因培育的,另一半是未经转基因修改的动物。这些动物中58%被用于基础研究,26%被用于人类医学,8%被用于兽医研究。其中很多动物被用于药物人类临床试验前的测试。然而,要证明药物的药理作用需要数量相当大的实验动物。

涉及动物实验的实验开支也相当可观:在一个典型的规模为30万英镑的中风药物实验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资金被用于购买设备,三分之一被用于支付实验人员工资,另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和饲养实验动物。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控制预算,研究人员会想方设法缩减开支,有的就会低估测试新药时所需的动物数量。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扎实、可信的实验数据和有效的生物反馈,这样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无法被人信服,此前所投入的时间、资源以及实验动物的生命就被白白浪费掉了。这种情况在治疗中风、癌症等疾病的药物实验中最为常见。

在这样的研究中产生结果往往靠的是运气。如果要让研究更加扎实可信,将统计精度从50%提高到80%,就不得不加倍增加实验动物的数量,成本也会大幅上升。按上述典型案例,费用将再增加大约10万英镑。

此外,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情况——过度使用实验动物同样也会造成这些小生命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新的研究指南要求,科学家必须表明,他们的研究不仅会产生理性的观点,还必须保证有扎实的统计数据。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将失去研究经费。

美国纽约大学免疫学教授保罗·凯说,根据一项最新调查,设计不佳的实验的问题,主要是在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上不充分。新的指南将允许科学家向其资助者证明他们对这一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神经科学家马尔科姆·麦克劳德的赞同,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些动物实验在数据上并不充分扎实,这些指导原则因此应该会很受欢迎。

英国国家实验动物3R研究中心政策专家称,这一指南的出台表明了科学界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变化。

3R原则与动物伦理

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代(Replacement)统称为3R原则,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人道主义实验原则。具体来说,“减少”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所用动物的数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精确度;“优化”即减少动物的精神紧张和痛苦,比如采用麻醉或其他适当的实验方法;“替代”指不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而是以单细胞生物、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甚至电脑模拟来替代。目前,3R原则已被许多国家列入了保护动物的法律及修正案中。

由于技术的局限,人类至今仍然需要依赖大量的动物来进行实验。但对动物的关切却从未改变,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将对动物的使用减到最少,对它们的伤害降到最低。

1959年英国学者提出动物实验的3R原则,后来还专门出台了《实验动物法》来明确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在日本,每年都有医生和科学家出席一个特殊的扫墓仪式为实验动物扫墓,为它们献上鲜花。

不能太少也不能过多

“是的,你可以在实验中使用动物,但不能超过必要的数量,也不能过少。这个数字无论过多还是过少,对实验和实验动物都是不负责的表现。”了解动物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温迪·贾勒特说,“科学界需要准确的数据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这意味着使用更少的动物即可,而另一些时候为了确保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必须保证有效的实验动物的数量。”

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的佩妮·霍金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糟糕的是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推出。动物们已经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期待新药的患者们也很失望,因为公共资源被浪费在了毫无价值的研究上。现在,我们需要看到这些机构是如何稳健地跟进这些新的指导方针,并确保它们被科学家们遵守和执行。”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5026.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07-08 21:09:20.0
阅读全文  浏览(4414)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8 21:08:25.0

(转)心跳决定寿命 一分钟跳几次死的快?

心跳决定寿命 一分钟跳几次死的快?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梦想。但你是否知道,心跳正常与否、快还是慢,会直接与寿命长短相关。人一生中心脏大约要跳25亿至30亿次,控制心跳正常,使其既不过快也不过慢,有助于延长寿命。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在60~100/分之间。国外一项研究对年龄在35~84岁的人群进行了26年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心跳次数加快,死亡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男性人群尤为明显,当然心率过慢也不利健康。人的寿命呈现一个U型曲线,即心率长期低于50/分或长期超过80/分都会使死亡率增高。国内的大规模样本调查也发现,心率过快的人寿命比一般人要短。相比之下,心跳60/分的人寿命高于70/分的人,而心跳70/分的人寿命又高于80/分的人。

长期心率过慢,由于心脏“泵”出的血不够,导致人体缺氧缺血,出现代偿性心室加快运动来供血,心室运动过速,反而造成回血不足,严重者可能导致猝死,甚至死于睡梦中。因此,如果心率及脉搏少于50次,应去医院做详细检查,查找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

心率过快同样会缩短寿命。因为心跳太快,等于迅速消耗人体一生的“心跳总额”。长期心动过速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有冠心病史的会直接诱发冠心病发作,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心率最好不要超过80/分。一旦心率超过100/分,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查明原因并治疗。

如果要减慢心率,应注意减轻工作压力及精神负担,肥胖者要减重,多运动,低盐饮食,戒烟忌酒等。导致心率过快的病理性原因如感染、发热、贫血、甲亢、心功能不全等,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治疗。需要提醒的是,三高人群一定要适度运动,如果运动结束后5分钟还不能恢复至100/分以下,就属于强度过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李学奇)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5036.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07-08 21:08:25.0
阅读全文  浏览(4177)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6 21:26:54.0

(转)中医治中东呼吸综合征靠谱吗?

 

中医治中东呼吸综合征靠谱吗?

中医不能因治病机理似乎说不清、道不明,就被弃为糟粕。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中医发展,建立中医参与疫情防控的制度化渠道。

近期,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莫斯),我国发生输入性病例的风险增加。

当人类费力找到一种对付病毒的新药后,聪明的病毒又通过变异,将人类轻易地甩在身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人类往往是“慢半拍”。近30年来,全球新发现的传染病有40余种,如SARSH1N1甲流、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旧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与传染病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新发传染病,人类在预防上没有疫苗可用,在治疗上也没有特效药,西医的“战争模式”似乎遇到新挑战。

那么,用中医的“和平模式”应对新发传染病靠谱吗?西医认为,对付病毒的方法是置病毒于“死地”,最终要了病毒的“命”,而中药并不能杀死病毒,怎么能治病?其实,中医治疗传染病,有点像现代医学防控传染病,即切断传播途径。不管病毒是什么类型,也不管病毒如何变异,中医不是用杀灭病毒的对抗方法,而是用调整体内平衡的调和之法,调整人体内的湿、寒、热,改变人体内环境,切断由“因”到“果”的通道,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例如,夏天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在实验中其实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而一旦进入人体,它会改变人体内湿热的环境,反而会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药独特的治疗理念,克服了单纯抗生素治疗的不足和后遗症,凸现了中医药优势和特色。

当然,中医治疗新发传染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毕竟,中医典籍上没有记载,中医也没有接触过类似病例,遭受质疑是情理中的事。近年来,中医临床疗效下滑,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思维西化,不坚持中医的原创思维。1956年,全国暴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1958年全国再度出现乙脑流行,用该方却收效甚微,蒲老指出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坚守中医的本色,辨天、辨人、辨病证三者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能因治病机理似乎说不清、道不明,就被弃为糟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支持和鼓励中医药等传统医学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因此,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中医发展,建立中医参与疫情防控的制度化渠道。面对莫斯,中医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4952.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07-06 21:26:54.0
阅读全文  浏览(4369)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6 21:23:53.0

(转)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原来真相如此

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原来真相如此

“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 ”——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大部分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并对100%开发的大脑充满想象。很多经典电影的剧情展开也都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超体》中,女主角露西的脑潜能被开发到100%,变得无所不知,可以用脑电波“隔空移物”,还能任意改变形体。人类的大脑果真像传言那样,还有大部分潜能未被开发吗 ?人们又为什么如此固执地相信这个传说?记者采访神经科学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细说“10%”背后的玄机。

10%传说”靠谱吗?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人类大脑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爱因斯坦为什么比别人聪明?很简单,他的大脑开发度比别人高了几个决定性的百分点 。电影也在反复渲染,为“10%观点”添加神秘主义色彩,《超体》中,露西误打误撞开发了100%的脑潜能,因此,她可以瞬间学会外语,轻易看透动植物的电磁波和能量流动,变形能力同样不在话下……这些眼光缭乱的酷炫技能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开发脑潜能的美好想象。“10%传说”源远流传,它到底有何理论支撑?靠不靠谱?

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介绍道,这一说法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 ”,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另一个疑似来源是,上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在研究中的发现,当他用电流刺激该部分大脑时,大脑皮层毫无反应,这即是被认为“未开发的90%部分”。“当然,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如今我们明确知道,这些寂静的区域其实有其他功能。”蒋斌说道。

大脑没有无用的部分

假设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吗?这也是“10%传说”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点。

“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数以百亿计的脑细胞,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神经科学家敢断言,其中某一区域是无用的 。”蒋斌说。据介绍,人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数亿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时的快速放电。正是这样的神经放电和联系产生了大脑高级功能。其他的能量则用于控制其他活动——潜意识活动,例如心跳;有意识的活动,例如开车。

“尽管任何时候大脑的所有区域都不会同时放电,但成像技术表明,大脑和身体肌肉一样,大部分都是24小时持续活动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脑区(例如控制高级思考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额皮质,或者帮助人类感知四周的体感区域)都是活跃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因为尿床而梦见自己泡在水中。

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最简单的行为也会涉及大脑多个部分。比如说,早上起床倒水喝,我们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水倒进杯子里,再发出喝水指令,这些都涉及到如下脑区——枕叶、顶叶、运动感知和感觉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额叶。短短数秒内,一场神经活动的大风暴已经席卷了整个大脑。

但从扫描图像上看,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认知操作任务,大脑都只有一小部分闪亮区域被激活,对此,蒋斌认为这容易导致一种误解——“无论我们进行何种认知活动,认知系统的很多功能模块都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在扫描图像上看到的闪亮区域,是某项活动的主要负责区域,大脑的其他区域必定也会参与进来,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负责区域那么高而已。”打个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脚部没有动,但绝不能说你的脚没有工作,至少脚中的血液仍然在不舍昼夜地流动着,支撑着生命继续。

推翻“10%说法”的还有一项铁证:人脑大小是不断变化的,猿人时期的大脑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现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脑是不会无端端发展到这么大的。这说明: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只有大脑不够用,不会有用不完的大脑。

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

提供了理论庇护

尽管从来没有人具体论证出10%这一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但无数的广告、宣传手册均印有这样的标签,不停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有多少人坚信“10%”这一观点呢?一项对英国和荷兰教师的调查发现,48%的英国教师和46%的荷兰教师都赞同这一观点;而去年,美国帕金森研究基金会做的一份调查发现,65%的大众也选择相信人类的巨大潜能。

对此,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周茂林教授认为,“10%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向人们传递了一条乐观信息:“如果大脑的90%都没被利用上,那么想想看,哪怕能再开发其中的一点点,都会给人们带来无限可能 。”如果把大脑比作10个兄弟,那10%就是几十年来辛辛苦苦的工作老大,其他九个兄弟一直在睡觉——这不禁让人惊叹,如此大规模地闲置脑力资源,简直是莫大的浪费,得抓紧时间开发利用起来!

“除了正面的积极暗示作用以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妨碍’,指的是人们害怕表现不佳,而采取行为阻止自己成功的现象。”周茂林解释说,就好比有些学生在考试前彻夜狂欢,放弃复习。如果他考试过了,那么就可以证明他比拼命复习后考过的同伴聪明,因为他只启用了1个“兄弟”来应对考试;如果挂了科,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毕竟1个“兄弟”是拼不过2个以上“兄弟”的。这两种可能中,无论哪个都不会让自己质疑自身能力,怎样都比彻夜复习后仍然挂科的结果要好。“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的流言,这个借口与自我妨碍现象不谋而合。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们提供了理论庇护,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影响,因此很少有人会坚决拒绝这一令人满意的流言。”周茂林说。

“潜能”来自于乐观想象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中,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大脑神经回路比其他有智力的动物复杂一些。此外,10%说法更为人类寻求自身优越感添加了一个理由——我们只利用了10%的大脑就称霸自然界,要是大脑完全开发,那比其他动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无疑是一碗十分诱人的“心灵鸡汤”。

读到这里,如果你仍坚信人类只应用了自己10%的大脑,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潜能错觉”表现。 周茂林解释说:“人类之所以会陷入潜能错觉,是因为我们坚定相信两点: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大脑深处;另一点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易的激发大脑的潜能。”

“潜能错觉”还表现在,很多人相信,如果有人在自己的背后盯着自己,那么我会感觉得到。事实上,我们的目光并不会转弯,背后也并没有任何感知觉器官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对于背后事物的判断仅仅是一种直觉,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但是这种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根本无从得知。“人类对于直觉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潜能错觉,另一方面也许来自于因果错觉。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信息系统告诉我们似乎背后有人,如果我们回头发现确实如此,因果错觉很自然地就会把这种巧合转换为一种因果关系。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失败的例证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周茂林说。

“潜能错觉”使我们对偶尔的成功例证趋之若鹜,无论多少科学的实验研究证实那只是错觉,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是不愿意相信。“10%”的说法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它始终只是一个传说。

......
102322发布于>2015-07-06 21:23:53.0
阅读全文  浏览(1319)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6 21:23:01.0

(转)科学还未能完全解释的5种现象

谁会不喜欢一个好的谜团呢?尤其是让研究人员一筹莫展的谜团,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美国《大众科学》网站的报道中,为我们列出了以下5种科学还未能完全解释的现象。

为什么人会打哈欠?

你会打哈欠,我会打哈欠,我们都会打哈欠。一想到我们为什么会打哈欠,可能更会让你打哈欠。看到别人甚至狗打哈欠,都可能会让你打哈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打哈欠呢?

对此有很多解释,但似乎没有一种解释经得起严格的科学审查。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生物系科学家安德鲁·盖洛普曾经撰文指出,身体其实是在通过哈欠这种运动来给大脑降温,进而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清醒。打哈欠有助于增加颌、颈和鼻窦的血流,在人吸进一大口气时带走血液中的热量,从而给脑部降温。然而,与常识相反的是,人们在热天打哈欠的频率更低。简而言之,当我们需要打哈欠时,我们却打不出哈欠。

另外一个解释则指出:打哈欠“充当身体活跃起来的信号,是确保我们能保持警醒的方式”。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对哈欠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夜里长时间开车的司机会频繁地大打哈欠,正在认真看书和做作业的学生也会哈欠连连,可是却很少有人在床上打哈欠。所以,打哈欠是人们觉得必须保持清醒状态的时候,促进身体觉醒的一种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哈欠是一种自身的“提神”反应。

专栏作家玛丽亚·康妮卡瓦在《纽约客》杂志中写道:“打哈欠之后,人的运动和生理活动通常会加强,这表明人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振作起来’。”

那么,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呢?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示,这是表示共鸣的方法。但另一项更新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此一来,我们仍然没有搞清楚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幽灵是否存在?

你可能会说:“我理解打哈欠这种事情,但幽灵并不存在。”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于2005年开展的一项调查却发现,48%的美国人认为幽灵存在。大约有56%的女性认为幽灵存在。有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声称,他们曾经看见过幽灵或者感受到幽灵的存在。

现代科学家没有太多地深入研究这个话题,但的确存在几种富有说服力的解释。一种解释与次声(或者低频的声音)有关,这种声音人类听不到,但风暴甚至家用设备都会产生这种声音。它会振动人体器官,使人们感觉不安。次声振动还可能干扰人们的视觉,让人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

另一种看法认为,气流或许会制造“冷点”,让人们认为是幽灵出现的迹象。

最后一种理论则声称,有些人看到幽灵或许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产生的幻觉。

似曾相识之感从何而来?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有过这种感觉:看见某个人、发生某件事,你会觉得是往昔的重现。这种奇怪的似曾相识之感(也被称为既视感)从何而来呢?没有人能确定,但有一些解释。

一项将人们置于虚拟计算机世界的研究表明,当某人偶然去了一个地方,该地方与他/她以前去过的某个地方相似,但他/她没有意识到时,这种感觉出现得最为频繁。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妮·克利里对《科学美国人》杂志称:“这种似曾相识的时空倒错感或许是新鲜感与熟悉感的反差,即对不熟悉的东西不应该感到这么熟悉。”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一名健康人在服用两片药物对抗流感时,也会经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大脑错误地为新的记忆编码,或者当大脑要建立某种熟悉感却失败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大脚野人在哪里?

“大脚野人”有很多名字,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和喜马拉雅地区被称为“大脚怪”;在中亚被称为“野人(wild man)”;在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野人(Yowie)”。但科学家们将其称为“隐秘物种(cryptid)”——一种其存在性无从考察和证实的动物。人们从未掌握大脚野人存在的确凿证据,但科学家们一直在说:“缺乏证据不等于证明它不存在。”很多人猜测,人们声称看到的“大脚野人”可能是人们看错了,将其他动物,比如熊,看成是“大脚野人”。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对号称来自一头大型人形动物毛发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毛发来自“浣熊、绵羊、熊、狗和人等,大脚野人并不在其中”。

安慰剂有效果吗?

毫无疑问,你知道安慰剂效应:如果你真的相信某种东西会对身体产生某种特定的效果(比如减少痛苦),它可能就真的会那样,就算只是一颗没有任何医疗作用的糖丸。因此,安慰剂药片被用在所有合法的医学研究中,以证明药物是否真的有某种效果,而非人们心理的臆想。

然而,安慰剂效应实际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令人困惑。例如,最新研究表明,就算受试者被告知,他们服用的是糖丸,它也管用。睡眠也是一样,如果你认为,与其他睡眠时间与你一样的人相比,你的睡眠质量更高,那么,你在很多活动中的表现可能也会更好。

有些蛛丝马迹或许能解释安慰剂如何起作用的。比如,一项研究发现,被提供了假止痛膏的人,其大脑痛感区域的活动也会减弱。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类似的假止痛膏能激活骨髓中的细胞。但在对抗感染、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睡得更好等一系列情况中,安慰剂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迄今没有人弄清楚。

......
102322发布于>2015-07-06 21:23:01.0
阅读全文  浏览(1325)  评论(0 )  引用(0) 
2015-07-03 09:39:57.0

(转)计步软件受追捧 医生提醒过量运动影响健康

第一名,42580步;第二名,20410步……最近,微信微博圈里开始掀起“晒步热”。一些提供计步、跑步记录等功能的手机软件备受推崇。健身专家和医生表示:如果仅仅是慢走,运动效果不大,如果走得过多,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现象:狂走争榜首

在太阳宫上班的于女士,从家走到太阳宫需要半个小时,以往上下班都爱乘坐地铁的她,最近迷上了步行上下班。于女士称,在朋友的推荐下,她下载了一款手机计步软件,这款软件可以测算记录每天的运动量,从而起到监督作用。由于还可绑定微信,有时于女士会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晒自己的步行路线图。

而以往就挺喜欢运动的王先生,出于抢排行榜第一的动力,就更加热衷走路了。王先生说,每天公布最终排行榜的时间是夜里10点多,有时看到离冠军还差几百步时,他半夜9点多还要出去走走。

专家:单纯计步无意义

使用手机运动软件,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吗?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大众健身专家赵之心认为,认识到走路运动的重要性说明社会在进步。赵之心团队助手陈先生表示,所有计步软件,只是鼓励人们坚持运动,同时把运动的过程记录下来。但具体锻炼效果如何,要看个人锻炼的态度和方式。由于每个人体质、健身需求不同,效果自然也因人而异。“同样是走5000步,慢悠悠跟遛弯一样的散步,和很认真很大步地快走或慢跑相比,效果肯定不同,前者可以说几乎没有效果。”

健身李教练称,单纯的步数只是数字,对健身意义不大。较好的健身方式是每天持续快走30分钟以上,如想通过运动减肥,还需控制饮食与有氧运动相结合。

 医生:过量运动毁健康

为获得更多关注而暴走,身体能否吃得消?李教练表示,健身者如锻炼前没有根据自身状况合理规划,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还易造成损伤。

丰盛骨伤专科医院的骨科医生表示,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有些人来说,走太多路,关节承受压力太大,会造成关节损伤。而有些腰部不太好的人,运动量过大,对身体造成负担过重,也有可能第二天出现腰疼。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4921.html

......
102322发布于>2015-07-03 09:39:57.0
阅读全文  浏览(1322)  评论(0 )  引用(0) 
2015-06-30 08:47:22.0

(转)医学检查并非多多益善

医学检查并非多多益善

据最新出版的《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报道,尽管国际医学指南并不赞成,但大多数早期乳腺癌患者仍会进行具有潜在危害的、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大多数检查完全没有必要

该项研究调查了从2007年至2012年间被诊断出患有早期乳腺癌的26500名安大略省女性患者,85%以上的患者做过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曾做过多次扫描检查。大量研究表明,此类扫描检查只能在0.2%I期和1.2%II期患者中识别出癌症的转移或扩散。

新研究对更多筛选、测试和医疗干预会带来更好结果的传统思维发起了冲击。渥太华大学医学教授、肿瘤内科专家马克·克莱蒙斯表示,医学检查并不是越多越好,检查越多,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越多。在26500名患者进行的83000次影像学检查中,绝大多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血检基本没有风险,但成像检查会使患者处于辐射之下,乃至对病情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之中。鉴于有证据表明早期乳腺癌成像检查不太可能有什么好处,患者和医学界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过多的额外检查。

某些检查可能带来危害

《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的评论指出,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脱节。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抗癌专家波特博士认为,要扭转这种趋势是很困难的,因为许多医生开出影像检查的处方,是为了减少患者的顾虑,相信这将帮助患者或是害怕担责。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医保系统也默认这种检查。医生和患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即减少不必要检查,不是为了节省医保开支,而是为了提供最佳护理,同时降低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新公布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进行某些检查可能是不必要的和危险的。在该研究中,渥太华研究人员发现,腹部和盆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并不能改善具有不明血液凝块患者的癌症确诊率。研究人员将854例不明血液凝块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包括血检和胸透等基本癌症筛查,另一组除基本筛查外,还进行了腹部和盆腔CT检查。结果表明,两组的癌症总检出率均为4%

合适的选择才是对患者最好

但是,“少即是多”的这种想法仍存显著争议。去年秋天,加拿大预防医疗护理专责小组宣布,用于筛查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抗原检验(PSA)弊大于利,常会产生高误报率,从而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治疗及产生阳痿、尿失禁等不良反应,应予放弃。但加拿大泌尿外科学会随后声明,PSA测试仍是有效的筛查手段。

加拿大医学协会、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政府及多家机构于去年联合推出“加拿大明智选择”行动,列出了40种常被过度使用的医疗测试及程序,称合适的选择才是对患者最好。此次行动有9家医疗机构参与,包括加拿大普通外科医生协会、加拿大放射协会、加拿大心血管协会等,每个协会按其专业分工,分别提出5项过度使用的医疗测试及程序(有2个机构是联合提建议)。建议包括何时不该使用抗生素,何时不该使用成像技术等。

......
102322发布于>2015-06-30 08:47:22.0
阅读全文  浏览(1254)  评论(0 )  引用(0) 
2015-06-23 19:32:56.0

(转)还原蓝光危害人眼的真相

一则世界卫生组织(WHO)爱眼协会的研究报告最近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研究表明,2006年至2008年,因蓝光辐射每年导致全球超过3万人失明。爱眼协会在2009年底发出橙色预警:“蓝光辐射对人类的潜在隐性威胁将远远超过苏丹红、三聚氰胺、SARS(非典)、H1N1的破坏性,无形中吞噬人的双眼。”

有关蓝光危害的新闻伴随此类“研究”频繁见诸媒体。国内有报道称,一位8岁的山西儿童因喜欢盯着电视看,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模糊。专家分析指出,导致孩子视力模糊的“元凶”其实是电视蓝光。英国《每日邮报》也引述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研究称:若长时间持续暴露在LED(发光二极管)灯的蓝光下,可能对眼睛的视网膜细胞造成无可救药的伤害……

蓝光真的如此可怕?带着这样的疑问,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以期了解蓝光危害的真相。

蓝光是什么?

“自然界的光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谱组成,不同的波长在视觉上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颜色,比如波长在600700纳米的光,我们看到的是红光,500600纳米的光,我们看到的是黄色的光,蓝光是波长在400500纳米之间的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告诉记者。

物理学研究表明,波长越短,能量就越高,穿透力越强。蔡建奇解释说:“正因此,人们会特别关注蓝光对人眼的危害。”近年来出现的LED光源以及各类以LED为发光源的电脑、手机、电视机屏幕等,其光源的峰值光谱都是这种短波蓝光。“现在大家接触这些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也就更加关注蓝光对人眼的影响。”

蓝光真能致盲?

2014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实验室联合温州医科大学金子兵教授主导的视网膜再生医疗研究组,针对蓝光LED光源的视网膜损伤问题进行了专项细胞分子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蓝光峰值光谱在400440纳米区间内,照度在500lx(勒克斯,是照度的单位)以内,持续直射2小时以上,会出现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甚至凋亡,蓝光峰值光谱在460500纳米区间内,照度超过1500lx以上,持续直射3小时以上,才会出现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

“由于目前正规的LED光源的峰值光谱基本都在450470纳米范围内,常规光环境照度一般不会超过600lx,并且LED照明灯具都会在LED光源的外面进行结构封装,LED电视、手机、电脑屏幕则都采用背发光或者侧发光模式,因此可以说目前大多数正规厂商生产的LED照明灯具和LED显示屏不会造成蓝光危害,就是说蓝光不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蔡建奇说。而同期上海时代之光检测中心对LED照明产品的抽查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经调查,WHO官方网站(http://www.who.int/zh/)上并没有任何与蓝光致盲相关的新闻、报告、声明和预警等信息,甚至WHO中并不存在“爱眼协会”这一组织。而近来传出的有关蓝光致盲的的信息是20108月我国广东的一家做电脑防护镜(膜)的企业首先开始宣传的。当时文中所述是“电脑辐射”对人眼的危害,并配有像模像样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继续往下看就会发现,这些新闻都是为了推销所谓的电脑辐射防护眼镜。而到了2012年,该页面将“电脑辐射”四个字全部替换为“蓝光辐射”,其他内容一字不变出现在了各大网络平台上。难道蓝光辐射致盲是商家利用网络传播不实信息,目的是宣传相关的抗蓝光产品?蔡建奇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蓝光到底会对人眼产生哪些影响?

尽管蓝光不至对视网膜造成损害,蔡建奇表示蓝光依然有可能对人眼造成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是引起视疲劳上升。”蔡建奇说。他介绍,2013年—2014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实验室进行了LED蓝光对人眼视觉疲劳影响的研究,近600人次的人眼视觉生理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导致人眼出现色觉偏差的基础上,采用屏蔽15%的蓝光照明灯具和显示产品的被试者的视觉疲劳度较不屏蔽蓝光的被试者的视觉疲劳度低了近21%。“因此蓝光含量过高有可能会引起视觉疲劳增加。”蔡建奇说。

第二是对眼生理发育可能产生影响。2013年—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实验室共同进行了蓝光对于鼠类眼部生理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实验显示,蓝光有抑制鼠类的近视出现的效果。“尽管动物实验的结果尚不能证明其是否对人会产生降低近视诱发的效果,但是可以基本确定蓝光可能会影响眼部生理发育。”

第三是长期在此类光环境下作业,年老时诱发人眼黄斑变性的可能性会增高,但是目前这仅是根据流行病调查的数据进行的推定,尚没有具体实验依据作为有效佐证。

了解蓝光 我们要有自己的数据库

蔡建奇和他的研发团队针对光健康展开跨领域、跨学科的专项研究已有4年多时间,通过8000多例中国人在不同光环境下的视觉人因测试结果表明,适合于中国人眼特点的光环境要求与适合于欧美人的光环境要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中国人的瞳孔平均为35毫米,欧美人平均为68毫米,我们的皮肤色素较欧美人更高,耐光性较欧美人更强……这些生理差异也决定了我们的视觉健康和用眼防护与欧美人是存在差异性的。”他说,“但现阶段,国际照明、显示产业在光源设计、照明设计中都以欧美人种的生理特性为范例,占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量的中国人群无数据可依,因此造成我们各类相关标准只能依据欧美人种的生理特点制定,而我国人种事实上在眼部结构和耐光性上与欧美人种存在极大的生理差异,因此构建以中国人群眼球特性为基础的生理多参数数据库,并将其指标成果应用于相关国家标准,既是有效提升国人健康质量的需要,也是有效弥补目前国际标准缺陷的需要。”

蔡建奇表示:“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正逐步完善发光产品的视觉健康舒适度评价技术,展开光对人眼细胞影响的分子机理研究、基因或蛋白分子的干预及防治研究,加速构建以中国人群眼视功能为基础的生理多参数数据库,加快光健康领域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推进光健康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利用蓝光危害谣言推销各类防护产品的消息频出,直接影响着LED产品甚至LED产业的良性发展,只有相关研究工作尽快跟上,我国LED产业才能占领下一代以人为本的智能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因此针对光健康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蔡建奇说。

......
102322发布于>2015-06-23 19:32:56.0
阅读全文  浏览(1321)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