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与眼科学基础
王茜 副教授
第一节 眼科学
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
与其它临床学科关系密切,又相对独立。
全球盲情:世界范围内3800万盲人,白内障仍是致盲首因。
WHO全球视力损伤原因(2010)。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视力损伤患者2300万,其中盲人600万,是世界上盲人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约60%的盲人是由于白内障导致
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盲人与当年基本相同。
第二节 眼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眼科学:多部眼科专著,涉及眼科用药、手术等
西方现代眼科学:发明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计;多种手术的开展;多种诊断、治疗设备的创造更新
中国现代眼科学:汤飞凡、张晓楼成功分离和培养沙眼衣原体;北京同仁、四川华西、广州中山;众多专家、专业组织、专著杂志;与国际同步的诊断、治疗技术。
近代的三大飞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术;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近几年逐渐成熟的眼内注射抗VEGF抗体(雷珠单抗及康柏西普)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其中,康柏西普为我国的原研国产药物,其作用效果丝毫不逊色于进口药物且极大的促进了进口药物的降价,造福于国内患者。
我国对国际眼科界的贡献:1956年,汤非凡与张晓楼教授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2002年褚任远教授等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研究,2015年我国宣布已经于2014年在我国消灭沙眼这个曾经在我国为第一位的致盲眼病。
学习眼科的重要性:眼科疾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疾病;眼科疾病与全身疾病关系紧密。
第三节 眼科学基础
一、 眼的发育:
1眼球(eye ball):近似球形;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较水平径略短;借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眶脂肪垫衬,其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部受眶骨壁保护;眼球突度12~14mm,两眼差通常不超过2mm。
眼球壁(三层):(1)纤维膜 (角膜和巩膜): 主要是胶原纤维组织,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
a角膜 (cornea):是重要屈光介质;无血管,营养来自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代谢修复缓慢;感觉神经末梢丰富;表面有泪膜,可防止角膜干燥和上皮角化,保持角膜光滑、潮湿及其光学性能。
生理功能:屈光作用:眼的主要屈光介质(43D凸透镜)
透明性:组织结构排列有序、相对脱水、无血管
保护眼内容物、感知外界刺激
创伤修复:可再生:上皮细胞层、后弹力层
不能再生:其余各层
b巩膜 (sclera):致密胶原纤维组成,坚韧,乳白色;后部分出视神经鞘膜与巩膜筛板;后部视神经周围最厚,肌肉附着点最薄;表面被眼球筋膜、球结膜包裹覆盖。
组织结构: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棕黑板层
生理功能:构成眼内容物的外屏障、避光‘暗箱’、眼外肌的附着点
c角巩膜缘 (limbus):角膜和巩膜移行区、无明确分界线、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许多内眼手术切标志、角膜缘干细胞所在之处、重要结构为前房角、小梁网。
(2) 葡萄膜: a虹膜(iris): 圆盘状膜,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为瞳孔、瞳孔括约肌:环形,副交感神经支配,缩瞳;瞳孔开大肌:放射状,交感神经支配,散瞳;虹膜根部:虹膜周边与睫状体连接处此部很薄,当眼球受挫伤时,易从睫状体上离断;虹膜震颤:晶体脱位或摘除后;感觉神经丰富,炎症时疼痛明显。
组织学分层:前表面层、基质与瞳孔括约肌层、前色素上皮与瞳孔开大肌层、后色素上皮层
生理功能:间隔作用、瞳孔光栅装置、参与营养与抗体扩散渗透及吸收
b睫状体(ciliary body):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前1/3睫状冠:内表面有睫状突,有悬韧带于晶状体相连 ;后2/3睫状体平部:以锯齿缘于脉络膜相连。
生理功能:睫状突上皮产生房水;睫状肌收缩产生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自动改变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的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物象的能力。
c脉络膜(choroid):葡萄膜的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周围;
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遮光、营养眼内组织。
脉络膜由三层血管组成:外侧的大血管层,中间的中血管层,内侧的毛细血管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大,与视网膜色素上皮构成复合体。血容量大可营养视网膜外层,也容易发生炎症反应。无感觉神经分布。
(3) 视网膜:分层:10层。色素上皮层;神经感觉层:九层,三级神经元。
光感受器细胞:视椎细胞:黄斑区,明视觉、形觉、色觉
视杆细胞:黄斑外,暗视觉
双极细胞:联络一、二级神经元
神经节细胞:轴突汇集成视神经
黄斑:视网膜内面正对视轴处,为无血管凹陷区,中央有中心凹,此处仅有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视盘(视乳头):距黄斑鼻侧约3mm,是视神经穿出眼球处,视盘中央有小凹陷区称视杯。视盘在视野中为生理盲点。
视网膜血管为终末血管,也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的活体血管。
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 barrier):由视网膜血管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同组成。
内屏障: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
外屏障:色素上皮细胞
眼内容:a眼内腔:前房(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约0.2ml);后房(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约0.06ml);玻璃体腔。
前房角: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连接处。
前外侧壁:角膜缘
后内侧壁:虹膜根部及睫状体前端
可见的结构: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小梁网是房水排除的主要通道
眼内容物:a房水(aqueous humor):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
生理功能: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房水循环:主要途径: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Schlemm’s管-房水静脉-睫状前静脉-血循环
b晶状体(lens): 富有弹性的双凸透明体,由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位于虹膜之后、玻璃体前方。赤道部、前极、后极。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晶状体纤维堆积硬化而形成晶状体核,晶状体核外较新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晶状体弹性减弱调节力降低而形成老视。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混浊后形成白内障。
c玻璃体(vitreous bldy): 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于玻璃体腔内,占眼球内容积的4/5,约4.5ml。玻璃体凹,容纳晶状体。玻璃体管,从晶状体后极至视盘前,为原始玻璃体的遗留,在胚胎时曾通过玻璃体血管。无血管,营养来自脉络膜和房水。无再生能力,脱失后由房水填充。屈光介质之一,并可支撑视网膜、保持眼球形态、维持眼内压
2眼眶及眼的附属器:a眼眶 (orbit):四边锥形的骨窝,7块骨(额骨、蝶骨、筛骨、肟骨、泪骨、上颌骨、颧骨)
四个壁,与鼻窦毗邻;视神经孔、视神经管(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交感神经纤维);眶上、下裂;眶上、下切迹;泪囊窝
b 眼附属器:眼睑(eye lids):眼睑位于眼眶前部,分上睑和下睑,其游离缘称睑缘。上、下睑缘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平视时睑裂高度约8mm,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泪阜、睑板腺开口、泪点。
功能:闭睑可保护眼球,睫毛可阻挡异物,睑板腺分泌物参与组成泪膜。血液循环丰富,容易发生炎症。
组织学分五层: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层:包括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睑板层:借内、外眦韧带固定于眼眶内外侧眶缘上。睑板内有若干与睑缘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构成并对眼表面起润滑作用。结膜层:即睑结膜 。
结膜(conjunctiva):结膜是一层薄的半透明粘膜,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反折部分(穹窿结膜)。这三部分结膜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穹窿部结膜以及睑缘部结膜可能是结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
泪器:泪腺:外分泌腺,产生浆液;
副泪腺:位于穹窿结;
泪道:上、下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泪;
泪液排出到结膜囊后,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
泪液作用:湿润、清洁、杀菌,反射性泪液分泌有冲洗和稀释作用。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四条直肌:内、外直肌;上、下直肌。两条斜肌:上斜肌、下斜肌。
神经支配: 外直肌—第VI颅神经(外展神经)、上斜肌—第IV颅神经(滑车神经)、其余眼外肌—第Ⅲ颅神经(动眼神经)。
3视路:是指视觉纤维由视网膜到达大脑皮质视觉中枢的传导径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
视网膜(retina)、视神经(optic nerve):眼球壁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视交叉(optic chiasma)、视束(optic tract)、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视放射(optic radiations)、枕叶(纹状区)
瞳孔反射路: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一侧瞳孔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瞳孔缩小,与调节和集合作用同时发生的现象。
4眼部血管: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睫状血管系统、眼球静脉回流
5神经:运动神经:III、IV、VI 、Ⅶ
感觉神经:视神经Ⅱ、三叉神经(眼支)Ⅴ
睫状神经节:球后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