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供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中医药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

20213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

学时学分:总学分2、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0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自主学习学时4学时

适用专业:年制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

、课程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是中药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课程,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个部分,重点介绍中药的药理效应、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总论包括绪论、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等组成;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并按常用药、常用配伍、常用方、常用成药进行介绍。常用药介绍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临床不良反应等方面;常用配伍介绍了与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常用方介绍了与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等;常用成药介绍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

三、课程目标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既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也是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科学结合的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领会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熟知并能运用常用单味中药的中药药理作用、作用的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培养学生建立中药药理学的科研思维和技能,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作用的相关性融会贯通,并且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

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兼备科学与人文精神,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药品安全意识。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

5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1. 知识目标

1掌握与中药药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掌握临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3熟悉临床常用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4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向及新进展。

  1. 技能目标

1具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手段,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药综合理论知识阐释其科学内涵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及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应用中药的能力。

3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国内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具有阅读本专业文献和使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文献的能力。

4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

1. 课程不同章节不同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基本层次做出基本要求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了解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药效学与毒理学知识。掌握各类常用中药的活性成分、主要药理作用和机制,熟悉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重要方剂的主要药理作用

2.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网络教学平台知识更新等各个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章节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等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

主要根据本大纲的要求使用,还要中药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进行一些拓展性讲解,其他专业可以参照执行等。 

  1.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2.    注重网络课程(优慕课、超星平台)等线上、线下教学手段
  3.    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专题讨论、翻转课堂、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等互动开放教学。

、考核方式

主要考核本课程教学大纲所覆盖的全部内容,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具体方法笔试卷)+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总评成绩构成比例笔试70%+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30%网络平台作业15%、在线任务点学习10%讨论5%

 

参与人:陈欢、张义兵、罗先钦

执笔人:陈欢

审定人:罗先钦


教材、教辅用书与参考书目

一、教材

1.彭成主编.中药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

二、教辅用书

1.陈奇、张伯礼主编.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5

2.陈奇主编.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3.陈奇主编. 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2

4.沈映君主编. 中药药理学.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2

5.李仪奎主编.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6.沈丕安主编.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2

7.梁日欣、杨洪军主编. 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

、参考书目

1.彭成主编.中药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2.徐宏喜主编.中药药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第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

3.陈长勋主编.中药药理学(英文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第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0

4.陆茵、马越鸣主编. 中药药理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6

 

 

   

 

第一章 绪论…………………………………………………………………………8

第二章 中药药性……………………………………………………………………8

第三章 中药配伍……………………………………………………………………9

第七章 中成药学……………………………………………………………………10

第八章 解表方药……………………………………………………………………11

第九章 清热方药……………………………………………………………………12

章 泻下方药……………………………………………………………………13

十一章 祛风湿方药………………………………………………………………14

十四章 温里方药…………………………………………………………………15

十五章 理气方药…………………………………………………………………16

十六消食方药…………………………………………………………………17

十七章 止血方药…………………………………………………………………18

十八章 活血化瘀方药……………………………………………………………19

二十一章 平肝熄风方药…………………………………………………………20

二十二章 开窍方药………………………………………………………………21

二十三章 补虚方药………………………………………………………………22

实验一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死亡情况比较………………………………………24

实验二 大承气汤对大鼠大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炭末法………………………25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32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

自学

实验

示教

备注

第一章   

1

0

0

0

 

第二章  中药药性

1

0

0

0

 

第三章  中药配伍

1

0

0

0

 

第七章  中成药学

0

1

0

0

 

第八章  解表方药

3

0

0

0

 

第九章  清热方药

3

0

0

0

 

第十章  泻下方药

0

1

0

0

 

第十一章  祛风湿方药

1

0

0

0

 

第十四章  温里方药

1

0

0

0

 

第十五章  理气方药

1

0

0

0

 

第十六章  消食方药

1

0

0

0

 

第十七章  止血方药

1

0

0

0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方药

3

0

0

0

 

第二十一章  平肝熄风方药

0

1

0

0

 

第二十二章  开窍方药

0

1

0

0

 

第二十三章  补虚方药

3

0

0

0

 

实验一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死亡情况比较

0

0

4

0

 

实验二  大承气汤对大鼠大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炭末法

0

0

4

0

 

合计 

20

4

8

0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 

总论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特征、研究内容及主要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主要内容

1.中药药理学概述。

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中药药理学含义

难点:中药药理学现代研究概况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二章  中药药性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概念

2.掌握四气、五味和归经的概念、基本特点、现代研究,所表示药物的药理作用。

3.熟悉升降浮沉的概念、基本特点、现代研究,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沉浮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4.熟悉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及合理应用

5.了解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中药药性概述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基本特点。

2.中药四气的研究四气的物质基础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研究重点讲述即其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3.中药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咸五味的物质基础。重点讲述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4.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重点从形态学、药理学、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受体学说、载体学说及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述

5.结合药的药理作用对升降浮沉的研究进行介绍。

6.介绍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及合理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寒热温凉现代研究

难点:升降浮沉现代研究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三章  中药配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配伍的概念

2.明确配伍的必要性

3.掌握七情配伍及配伍形式的概念和实质

二、主要内容

1.配伍概念

2.配伍目的

3.各种配伍形式和七情配伍

4.七情配伍的实时分析

5.配伍与环境及量效关系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中药配伍配比

难点:中药配伍环境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七章  中成药学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成药及中成药学的定义和中成药学的基本特点。

2.熟悉中成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影响中成药的因素。

3.了解中成药学的发展概况。

二、主要内容

1.中成药学的基本概念。

2.中成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传承中成药传统工艺、研发中成药新剂型、开展中成药的基础研究、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

3.中成药学的发展概况

4.中成药学的基本特点,包括:中成药的组方协同生效、中成药的治法审证求治、中成药的剂型精小效优、中成药的作用广泛多效。

5.中成药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中成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和中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在中成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包括:体外化学成分研究,体内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重点讲述体内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在中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包括:基于整体动物实验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体外实验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生物学的中成药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重点讲述基于体外实验的作用机制研究。

6.影响中成药的因素,包括:原药材质量,生产过程,临床应用等因素。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中成药学基本特点

难点:中成药学研究方法

六、授课语言

汉语。

各论

解表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解表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和代表药物麻黄、桂枝、葛根药理作用。

2.熟悉桑叶、菊花、柴胡的药理作用和麻黄-桂枝配伍、桂枝-白芍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解表方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麻黄汤、桑菊饮、九味羌活丸、桑菊感冒片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解表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麻黄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麻黄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麻黄中枢兴奋作用和降血糖作用的特点,麻黄的不良反应。

3.桂枝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桂枝扩张血管、发汗、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葛根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葛根降血脂、降血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血管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介绍桑叶、菊花、柴胡的药理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和安全性评价。

6.介绍麻黄-桂枝配伍、桂枝-白芍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7.简要介绍代表方(麻黄汤、桑菊饮)、代表中成药(九味羌活丸、桑菊感冒片)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3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麻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难点:解表药表证辨别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九章  清热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代表药黄芩、黄连、青蒿的主要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

2.熟悉知母、苦参、连翘、金银花、栀子、板蓝根、鱼腥草及常用配伍石膏与知母、金银花与连翘的药理作用;

3.了解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营汤及中成药牛黄解毒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清热方药的功效分类、主治证候、代表药、代表方及主要药理作用。

2.黄连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黄连与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抗炎、解热、止泻、抗溃疡等)及主要的其他相关药理作用(心脑血管药理等)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小檗碱的体内过程

3.黄芩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黄芩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抗肿瘤、保肝、利胆等药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青蒿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青蒿抗疟原虫、解热、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介绍知母、苦参、连翘、金银花、栀子、板蓝根、鱼腥草的药理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和安全性评价。

6.介绍石膏与知母、金银花与连翘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7.简要介绍代表方(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营汤)、代表中成药(牛黄解毒片)的药理作用

三、学时安排

   3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黄连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难点:里热证的辨识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章  泻下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泻下方药泻下机制和基本药理作用,掌握代表药物大黄、芒硝、火麻仁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尤其重点掌握大黄刺激性泻下、芒硝容积性泻下、火麻仁润滑性泻下的机理。

2.熟悉芫花药理作用特点;熟悉大黄-芒硝配伍以及药理作用特点。

3.了解泻下代表方药大承气汤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详细讲述泻下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详细讲述大黄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大黄泻下作用机制、特点和药效物质基础,大黄不同炮制品泻下作用的差异性。

3.详细讲述芒硝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芒硝扩渗透性泻下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详细讲述火麻仁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火麻仁润滑性泻下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介绍芫花的药理作用特点和安全性评价。

6.介绍大黄-芒硝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7.简要介绍代表方(大承气汤)、代表中成药(麻仁丸)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五、重点、难点

重点:大黄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难点:泻下药的毒副作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一章  祛风湿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祛风湿方药的概念、主要药理作用,秦艽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雷公藤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独活、川乌、五加皮的药理作用,川乌-白芍芍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祛风湿方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独活寄生汤、风湿骨痛胶囊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祛风湿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秦艽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秦艽的抗炎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3.雷公藤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雷公藤的免疫抑制、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及等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以及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类型的肾小球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应用,重点介绍雷公藤在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4.介绍独活、川乌、五加皮药理作用特点。

5.川乌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其原因主要毒性成分。

6.介绍川乌-白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7.简要介绍代表方(独活寄生汤)、代表中成药(风湿骨痛胶囊)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难点:川乌及雷公藤的毒副作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四章  温里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温里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和代表药物附子的药理作用。

2.熟悉干姜、肉桂的药理作用和附子-干姜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温里方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温里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附子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附子强心、升压、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耐缺氧、抗寒冷、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抗炎、镇痛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附子增强免疫功能、镇静和局麻作用,附子的不良反应。

3.介绍干姜的药理作用、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4.介绍肉桂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5.介绍附子-干姜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6.简要介绍代表方(四逆汤)、代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难点:附子的毒性作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五章  理气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理气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和代表药物枳实、枳壳、青皮的药理作用。

2.熟悉陈皮、木香、香附的药理作用和枳实-白术配伍、木香-黄连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理气方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木香顺气丸、四逆散、气滞胃痛颗粒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理气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枳实(枳壳)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其调节胃肠平滑肌的药理作用特点和药效物质基础,升高血压、强心、抗休克的药理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

3.陈皮(青皮)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其调节胃肠、子宫平滑肌的药理作用特点和药效物质基础,祛痰、平喘、升高血压、强心、抗休克的药理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

4.介绍木香、香附的药理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和安全性评价。

5.介绍枳实-白术配伍、木香-黄连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6.简要介绍代表方(木香顺气丸)、代表中成药(四逆散、气滞胃痛颗粒)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难点:枳实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六章  消食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消食方药助消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以及代表药山楂的药理作用和鸡内金、神曲、莱菔子的助消化作用相关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2.熟悉保和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了解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研究指标。

二、主要内容

1.消食方药对应证的病因病机,以及消食方药的功效、主治和常见药理作用。

2.山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山楂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如助消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氧化等。

3.鸡内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重点讲述鸡内金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及可能的物质基础。

4.神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重点讲述神曲助消化、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及可能的物质基础。

5.莱菔子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重点讲述与功效相关的助消化、化痰止咳平喘作用、机制及可能的物质基础。

6.简要介绍代表方(保和丸)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7.简要介绍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研究指标。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难点:山楂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七章  止血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止血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三七、槐花、白及、仙鹤草的药理作用。
2. 熟悉止血药概念,三七和黄芪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止血方的临床应用特点和云南白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止血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三七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三七的止血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抗过速性心律失常、抗脑缺血的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3.槐花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与槐花、槐花炭止血、抗炎的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白及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白芨止血、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仙鹤草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仙鹤草止血、抗血栓、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6.介绍三七、黄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7.简要介绍代表方(云南白药)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止血方药的共同药理作用。

难点: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活血化瘀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代表药物丹参川芎益母草、水蛭、银杏叶药理作用

2.熟悉延胡索莪术的药理作用和丹参-三七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方丹参片(颗粒、滴丸)、血塞通片(颗粒、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活血化瘀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重点讲述活血化瘀方药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抗血栓药理作用、机制。

2.丹参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丹参抗心脑缺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改善微循环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3.川芎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川芎抗心缺血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延胡索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延胡索镇痛镇静催眠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益母草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益母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6.莪术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莪术抗肿瘤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7.水蛭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水蛭抗凝血、抗血栓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8.介绍银杏叶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

9.介绍丹参-三七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10.简要介绍代表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代表中成药(复方丹滴丸、血塞通片)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3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活血化瘀方药主要药理作用。

难点:丹参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二十一章  平肝熄风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天麻、牛黄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2.熟悉钩藤、地龙的药理作用和天麻钩藤饮的药理作用。

3.了解现代医学对肝阳上亢证的认识;了解小儿黄龙颗粒、牛黄降压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平肝息风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天麻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天麻镇静、抗惊厥、抗眩晕、降压、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的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天麻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钩藤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钩藤镇静、抗癫痫、降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牛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重点讲述牛黄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介绍地龙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6.简单介绍天麻-钩藤配伍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7.简单介绍代表方(天麻钩藤饮)、代表中成药(小儿黄龙颗粒、牛黄降压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五、重点、难点

重点:天麻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难点:平肝息风方药的涵义。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二十二章  开窍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闭证的特点及分类,用药时的注意事项;开窍方药治疗闭证主要涉及的药理作用;代表药物麝香、冰片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尤其重点是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抗脑缺血、耐缺氧、抗血小板聚集、兴奋子宫、抗炎,冰片抗脑缺血、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促进药物透过皮肤黏膜吸收的作用等。

2.熟悉石菖蒲、苏合香、安宫牛黄丸的药理作用及石菖蒲的安全性评价,冰片的安全性评价。

3.了解麝香、冰片、安宫牛黄丸的体内过程及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详细讲述开窍方药治疗闭证时涉及的主要药理作用。

2.详细讲述麝香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抗脑缺血、耐缺氧、抗血小板聚集、兴奋子宫、抗炎作用的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3.详细讲述冰片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冰片抗脑缺血、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作用、耐缺氧、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中枢抑制的药理作用、机制。

4.介绍石菖蒲、苏合香的药理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和安全性评价。

5.简要介绍代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五、重点、难点

重点:麝香的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难点:开窍方药的涵义。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二十三章  补虚方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补虚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和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甘草、淫羊藿、冬虫夏草、当归、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药理作用。

2.熟悉当归-熟地麦冬-天冬黄芪-当归配伍的药理作用。

3.了解补虚方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四君子汤四物汤、补中益气丸、当归补血丸、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主要内容

1.补虚方药的常见药理作用。

2.人参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人参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强心、抗休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以及影响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3.党参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重点讲述党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抗应激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黄芪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黄芪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抗应激、影响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5.甘草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甘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保肝作用、镇咳、祛痰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现代应用。不良反应。

6.淫羊藿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淫羊藿性激素样作用、促进骨生长作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延缓衰老、对心脑血管作用。现代应用。

7.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冬虫夏草性激素样作用、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平喘作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老作用、抑制器官排斥反应作用。现代作用。

8.当归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当归促进造血功能作用、抑制知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作用、降血脂作用、对心血管作用、调节子宫平滑肌功能、增强免疫作用、保肝作用、抗辐射、抗损伤作用。现代应用。

9.何首乌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何首乌促进造血作用、增强免疫作用、对内分泌的影响、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保肝作用、延缓衰老作用、抗氧化作用、促进核酸和蛋白质 代谢作用、润肠通便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现代应用。
    10.熟地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熟地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抗甲亢、降血糖作用、促凝血与促造血功能作用、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降压与改善脑血流图作用。现代应用。
    11.枸杞子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及临床不良反应,重点讲述枸杞子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保肝作用、降血糖、抗肿瘤、降血压。现代应用。
    12.介绍当归-熟地麦冬-天冬黄芪-当归配伍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13.简要介绍代表方(四君子汤四物汤)、代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当归补血丸、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特点、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

三、学时安排

   3学时,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人参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

难点:补虚方药主要药理作用。

六、授课语言

汉语。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死亡情况比较

【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

【目的要求】

1.掌握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2.熟悉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指标

3.了解药物的毒性及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内容】

1.动物准备

2.称重。

3.标记。

4.分组。

5.给药。

6.观察。

7.记录。

8.处死动物

9.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分组

15-25/

  实验  大承气汤对大鼠大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炭末法

【实验类型】

综合实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对大鼠大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2.熟悉计算炭末推进率测量方法。

3.了解大鼠肠道解剖结构。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内容】

1.动物准备

2.称重。

3.标记。

4.分组。

5.麻醉,背位固定。

6.手术,给药

7.缝合,观察。

8.动物处死,解剖

9.测量结肠总长度和炭末在大肠内推进距离。

10.整理实验数据,计算炭末推进百分率。

11.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分组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