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频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一、课程介绍: 1. 精神心理疾病逐年增加,精神病学知识对医护人员及大众越来越重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日益加剧,睡眠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WHO公布,到2020抑郁症在全球十大疾病负担谱中升至第二位。2016年我国公布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人数约为1.9 亿人。老年及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自杀、自伤等问题日益突出。但老百姓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不愿主动就医,基层医护人员及综合医院医师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不高,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最终导致精神残疾,甚至发生自杀行为。精神病学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全面、形式新颖多样,充分满足学员的学习要求 《精神病学》课程结合目前精神疾病的流行病现状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基本涵盖精神病学的全部核心内容,课程既涵盖了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等精神科常见病,也包含了失眠、进食障碍、强迫症、自闭症及多动症等老百姓关注的疾病内容。课程体系设计合理,形式新颖,该课程由全国知名的精神心理疾病专家况利教授领衔主讲,由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授课教师,添加大量临床案例、典型精神症状录像、精神检查示教视频及拓展资源等,内容全面,既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也能让学员更好的学习及掌握精神检查的方法及技能。 3.在线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十分重视学员在线体验及学习效果 精神病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为此,课程将教学经验及学员反馈意见结合,根据学习规律设计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以教学效果为主要目的。教学注重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借用现代化的网络动画技术、将高深的专业理论通俗化、简单化。将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转化到学生主动参与,从知识的传授转化到能力的培养,注重在线教学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后思考题、单元测验、病例讨论、教学互动等增强学员学习积极性。另外,平台也增加了学生平常学习的情况平的监督及提醒功能,对学员的学习也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我校临床医学各专业、精神医学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全部实行在线免费开放,适合人群广,不仅适合于医学院校在读学生、基层医务工作者、综合性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初入医疗行业的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生及进修生等,也非常适合其他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学习精神病学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在线学习《精神病学》综合教程,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员充分认识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对临床医疗及社会大众科普的重要意义,了解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区分, 2)掌握精神疾病的基本概念、常见精神症状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见多发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技能; 3)熟悉精神疾病的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技术,问诊技巧; 4)了解精神心理疾病的知识,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也能促进大众对精神心理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致残率、自杀率等; 5) 通过学习课程中的心理学知识、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可提高学员的医患沟通技巧,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 6)通过学习,让基层的精神科医师及综合性医院、基层医务人员的非精神科医师能提高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率,掌握初步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技能,培养更多合格的具有“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临床医师; 7)能够自行安排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精神病学》 英文名称 psychiatry 课程代码 1002 课程性质 公共科、专业核心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 72学时/6学分 学习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考核方式 视频学习+作业+单元测试+案例分析+期末考试 开课院系 第一临床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 适用学员 医学院校在读学生、基层医务工作者、综合性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初入医疗行业的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生及进修生等,其他专业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 参考教材 1. 临床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11 年出版。 2. 江开达, 于欣,李凌江.《精神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年 出版。 3. 沈渔邨. 《精神病学》第 5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4. 孙学礼.精神病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5. 郝伟.精神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年 6.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五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年. 7. Glen O.Gabbard,M.D.赵靖平(主译).精神障碍治疗学.北京: 人民出版 社, 2010. 8. 世界卫生组织.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十版).范肖冬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9. 刘协和, 等译.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中文版].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 社, 2004. (二)课程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示教课学时 概述、病因学、 精神障碍的分类 第一章 精神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 3 3 3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 4 3 第三章 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6 第四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 第五章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3 第六章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4 3 第七章 神经症性障碍 6 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 3 第九章 进食障碍 3 第十章 睡眠与觉醒障碍 3 第十一章 性心理和性功能障碍 3 第十二章 老年精神障碍 2 第十三章 起病于儿童少年期的精神障碍 3 第十四章 自伤与自杀 3 第十五章 人格障碍 3 第十六章 精神科急诊 3 第十七章 物理治疗 3 第十八章 精神科的护理与康复 3 合计 63 9 (三)主要教学方法 1. 任务型教学。教师提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录制核心内容微视频,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学习微视频内容,掌握单元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视频中的互动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回顾思考相关的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教师每周结合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线发布由简到难,层次分明,紧密结合的具体学习任务,学生每周学习具体任务,通过完成系统性多样化的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临床能力。 2. 在线互助协作学习。课程讨论版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教师结合每单元设计有意义的在线讨论问题,定期不间断地监督学习者个体的参与并适当回复,鼓励学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与对话,提供适当的“脚手架”或反馈,帮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思考,针对学生的困惑解释问题,适时跟踪不参与讨论的学生并帮助他们。 3.PBL教学。根据线上学习掌握情况,教师设置针对性教学内容,巩固重难点,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课堂互动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考评标准 课程考试成绩构成:过程性评价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过程性评价考核方案:在线测试(20分)+案例分析(30分)+课堂出勤(30分)+网络讨论发言(20分)=100分。在线测试:每章节视频结束后均有课后测试,需完成所有的测试,全部完成且正确获满分,错误则进行扣分,5个选择题,每题4分。案例分析:课程中将布置一道案例分析题,1个案例题,每题30分。抄袭者为0分,若相互抄袭者,均记为0分。课堂出勤:考勤5次,每次4分;同时完成教师教学评价及最喜爱教师投票(10分)。网络讨论发言:相应章节课后思考,每个有效回答5分,本部分累计不超过20分。 五、教师团队 课程负责人介绍: 况利,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 ,重庆英才名家名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主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兼) 重庆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专委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两江精神医学联盟理事长 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副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医院协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分会会长 重庆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心理学会危机干预专委会主任委员 况利教授热爱教学事业,从事精神病学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35年,主持并参与从在校教育到各层次社会学员继续教育等教学活动,主持多项省(市)精神医学教育改革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国内精神医学教育界具有较高影响力,2018年获聘为教育部第一届精神医学专业教指委委员。近五年多次获得“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等称号。主编《青少年自杀预防》,高教社《精神病学》、人卫版《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副主编,参编《人格心理学》、《行为医学》等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卫生和自杀危机干预研究等,发表文章120余篇,主持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重庆科委及重庆卫生局重点课题近30项,累计经费1000余万元。科研成果《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多维预警和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荣获2017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获得“中国心身医学特殊贡献奖”。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介绍 胡 华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和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21)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委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委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委会心理剧学组创始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创伤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黎雪梅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重庆市心理学学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残联康复协会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认知障碍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重庆市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1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重庆医科大学护理本科及医学本科、留学生、七年制的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擅长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疑难重症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心理问题咨询。 李 静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催眠学组理事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心理治疗协作学组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委员分会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组组长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重庆市性学会理事 傅一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精神科医师协会委员 重庆市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委员 重庆市性心理学会理事 重庆心理卫生协会 理事 l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和SCI30余篇。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对微绝经期的女性精神障碍和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有较丰富的经验;对合并躯体疾病的精神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等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罗庆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监事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2016年入选重庆市中青年高端医学后备人才和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青年人才发展计划;2012年和2017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深入学习非侵入性脑刺激及正念治疗的临床应用。擅长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及严重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陈建梅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重庆市精神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司法鉴定精神障碍鉴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重庆市医院管理协会委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与心身疾病。擅长对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诊治。并对婚姻情感家庭及性心理障碍、青少年心理障碍提供以家庭治疗为主的整合式心理治疗。 杜 莲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博士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创伤康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脑刺激中心访问学者,致力于药物、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对精神障碍的综合干预,发表多篇相关SCI论文,目前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市卫生局课题一项。 艾 明 副主任医师 讲师 重庆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研室教学助理 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 “两江精神医学联盟”办公室主任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秘书 重庆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要成员 重庆市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 重庆市心理学学会危机干预专委会秘书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多次获得“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称号,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助理”,曾获得临床学院教学比赛“二等奖”。主持各项科研项目6项,重庆市教委、校级、院级教学改革课题4项,主持重庆市科委民生科研项目1项,重庆市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1项。《青少年自杀行为预防》副主编。 王 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l 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中共党员,专业方向为焦虑抑郁与睡眠障碍、青少年情绪问题、心理危机干预,参加了“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举办的《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获得重庆市卫生局面上项目资助1项,参与多个国家级、省市级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在CSCD核心杂志上发表论著数篇。 邱海棠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重庆市医师协会儿科专委会青年学组委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心境障碍的神经影像遗传学,研究成果发表于数个国内外核心期刊,参编多本专著,擅长于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及睡眠障碍的诊治,曾多次为重庆各所学校学生及家长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治疗为精神分析取向,对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及强迫症有一定研究并提供心理咨询。 邱 田 主治医师 讲师 重庆市医学会心理学组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睡眠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组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青年委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系统受训整合式心理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擅长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成人婚姻情感咨询等。治疗专长:睡眠障碍、情感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方面的诊治。 甘 窈 主治医师 讲师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200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七年制专业,同年至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工作至今;會留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中心医院并在其精神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轮转学习;师从况利教授,研究生阶段致力于精神心理学方向,参与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及基因研究,参与国家卫生部行业专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多次参与公益讲座、义诊等活动,发表心理卫生调查及精神疾病基因相关研究论文数篇。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精神病学》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教学秘书、教学助理工作。 郭家梅 主治医师 讲师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201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毕业后一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工作,完成1年总住院医生工作及国家精神病学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发表2篇sci,1篇CSCD。 李晓 主治医师 讲师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重庆市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委会会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庆市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主持院内课题一项。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疾病的治疗。 l 陈婉君 主治医师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 副秘书长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青年医师委员会秘书 第六届委员会儿童青少年健康学组委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管心理咨询师,参与教育部课题及重庆市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疾病的治疗。 何静澜 主治医师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委支撑项目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主要从事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心身疾病、自杀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临床及相关研究 l 郑安海 主治医师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组成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硕士阶段主要研究头痛与抑郁的关系。治疗专长:头痛、失眠、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 鞠远智 住院医师 重庆市精神医学会青年委员会 秘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周新雨 主治医师 研究员 副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成员 l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研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Lancet (IF 53.254)、World Psychiatry (IF 30)、JAMA Psychiatry (IF 16.642), Molecular Psychiatry (IF=11.64)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近200分,被Lancet、JAMA等SCI期刊引用600余次。多篇研究论文被收录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中国等权威医学指南。参编国内外教材专著、指南共识10余部。2016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18年荣获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屈远 主治医师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组成员 l 对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数篇。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多动症、儿童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等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经验。参加系统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心理督导并提供长期心理咨询。 操 军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l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从事青少年情绪障碍与自杀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持重庆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医一院医学培育项目、重庆市卫计委青年项目和重庆市科委基础与前沿探索项目各一项;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其中SCI论文两篇,论文曾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言和获奖,参编医学专著一部。擅长精神科常见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心身疾病的诊治,对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有一定的经验。 六、常见问题 如果出现少量作业提交不顺利或者视频没有记录,后台均有记录,隔一段时间即会正常显示。另外,网络原因可能导致晚上9点左右出现登陆故障,同学可避开网络高峰,且不要卡时间到截止日期完成任务。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