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循环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的原则,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本课程对循环系统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课程紧扣医学生培养目标,将与循环系统有关的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六门基础课程及内科学、外科学这两门临床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关注基础及临床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们全面系统地学习循环系统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和联系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并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类同。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本课程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常静医生热爱教学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10多名,包括数名留学生。曾担任科室的教学秘书,参与内科学、诊断学及临床医学导论的中英文理论授课及示教课,多次被评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作为学术秘书及编者参编多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包括《内科学》《临床医学导论》《心血管内科研究生教材》《预防心脏病学》等。曾至瑞典卡洛琳斯卡大学及美国杜克大学学习进修,具有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仅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及人文知识的培养。 参与本课程教学的所有老师均是各个教研室或科室选派的教学骨干,他们不仅具有饱满的教学激情,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正确的教学理念。他们来自学校基础部、附属一院、儿科医院。包括:①基础部:组胚、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及病生教研室;②附属一院:放射科、心血管内科、外科;③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授课对象为2011级卓越班学生,共42名学生。他们是经过严格程序,从普通五年制学生中筛选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心怀崇高的理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等待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本课程为必修课;学时数为75(理论课)+60(示教课);学分:1分。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授课形式:理论课+示教课(或实验课); 考核方式:传统闭卷考试(占80%)+形成性评价(占20%,包括考勤、随堂测试、网络作业及课堂提问等部分)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1、本科5年制或7年制《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放射诊断学》 2、《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原版英文教材:心血管系统(第2版) 诺贝尔》,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课程通知 >>更多
  • 示教课调整上课时间通知 2014-04-02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