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简介一、总学时数 临床医学(5+3)二系&临床医学(5+3)儿科:课程总学分4分;课程授课共67学时(理论课39学时、示教课28学时) 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总学分4分;课程授课共60学时(理论课39学时、示教课21学时) 临床本科二系&儿科学本科:课程总学分4分;课程授课共67学时(理论课39学时、示教课28学时) 康复本科:课程授课共40学时(理论课28学时、示教课12学时) 影像本科:课程授课共53学时(理论课35学时、示教课18学时) 留学生本科:课程总学分4.5分;课程授课共79学时(理论课44学时、示教课35学时) 二、承担课程教学单位 诊断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从基础医学学习过渡到临床医学学习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问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通过学习掌握诊断疾病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临床资料,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各种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诊断。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素质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关心体贴病人的疾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和技巧,主诉和现病史的采集要点主诉、症状、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掌握症状与体征的定义,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3.掌握视、触、叩、听、嗅基本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各部位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4.掌握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熟悉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和内容。掌握病历书写在医疗、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5.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段与心脏活动的相关性及其正常值;掌握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二)基本技能 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2.能以规范化手法独立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3.能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规范、表达清晰、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4.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 全部基础医学课程。 六、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材 1.万学红主编.《诊断学》.第9版.五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教辅用书 1.临床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19年. 2.陈建斌主编.《诊断学TEXTBOOK OF DIACNOSTICS》.第2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 参考书目 1.Braunwald.E.Heart.《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9thed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2013年. 2.戈德曼(美),谢弗(美)主编.《希氏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第24版).北 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3年, 3.李永安主编.《临床心电图图谱》.重庆出版社,2013年. 4.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5.钟南山,刘又宁主编.《呼吸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