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有机化学》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起源:我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始于 1956 年建校,教学队伍由原上海医科大学支援内地专家组成,课程组隶属于我校基础医学院,承担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和药物合成研究工作。老一辈专家具有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优良传统,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生物材料等方面的教学、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中取了显著成果,为医药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发展:1999年,我校根据办学要求,建立了药学系。我校药学系为了充分利用教学与科研资源,减少条块分割,按药学二级学科设置教研室。由于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联系紧密,目前国内药物化学研究与实践几乎全用有机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因而,将药学系的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归入药学系药物化学教研室,并从我校医学化学教研室、药物化学与生物材料研究室中抽调部分教师组建成药学系有机化学课程组。为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药物化学课程群。该课程群含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 制药工艺学、波谱解析、药物化学总论等课程。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概念已获得许多药学院校的认同。我校有机化学课程组教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 省市级科研课题 6 项、 校级科研课题 5 项;获得新药证书 1 项,申请发明专利 5 项,获发明专利 1 项,转让技术成果 20 余项。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促进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显著提高了药学教育的质量。由于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重庆医科大学药物化学学科2000年评为市级重点学科;2001年,药物化学课程群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 2003 年成为市级重点课程。有机化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校精品课程。 成熟:2006年,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药学系与基础医学院化学教研室、药理学教研室合并成立药学院。医用化学教研室承担的医用有机化学课程并入了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学板块。我校医用有机化学教师的加入,使有机化学课程组的教学科研势力大为加强,2006年,药物化学继续评为市级重点学科。在有机化学课程组教师的强力支持下,药学院在2007年取得显著成绩,取得重庆市“三个唯一”,重庆市唯一的“药物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唯一的”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庆市唯一的“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二、授课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李勤耕 男 1954-08 教授 硕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药物合成、 余 瑜 男 1960-01 教授 硕士 有机化学 医用化学 胡湘南 男 1962-10 副教授 硕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 于明安 男 1953-10 副教授 学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医用生物材料、生命化学基础选论 王驰 男 1958-06 副教授 博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医用生物材料、生命化学基础选论 杨晓兰 女 1968-12 副教授 博士 有机化学 主讲留学生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讲授本科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 孙立力 女 1975-10 副教授 博士 有机化学 主讲留学生有机化学实验,讲授本科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 曾里 女 1963-08 副教授 学士 有机化学 医用化学理论及实验 张淑蓉 女 1965-10 副教授 硕士 有机化学 医用化学理论及实验 梁国娟 女 1977-05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医用化学(有机)、医用化学的理论及实验 蒋启华 男 1973-09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徐启贵 男 1974-08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医用化学(有机)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商素琴 女 1975-03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医用化学(有机)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邓萍 女 1977-11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胡雪原 女 1971-11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讲授本科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 李伟 男 1971-09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讲授本科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 周丽萍 女 1977-11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讲授本科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 赵旭东 女 1973-04 讲师 硕士 有机化学 医用化学理论及实验 周辉 男 1981-11 讲师 博士 有机化学 讲授本科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 三、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与专业需要,有机化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特点,深化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成绩考核、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1.建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为了更好的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魅力和竞争力,课题组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最基本的有机原理出发,通过严格的推理,得出有机化学反应的必然性,使同学们了解到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创新源于对规律的认识;(2)采用平行班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教师,此举不但使得教师教学质量大为提高,而且使学生明白,竞争是促进自我进步的最佳动力。上述工作为有机化学成为2004年校级精品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根据药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建设了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药物化学课程群。由于有机化学学习的是物质的分子结构,而药学的后续课程大部分均是建立在药物分子结构基础上的各方面性能的学习,该课程群已成为重庆市重点课程,药物化学已于2000年、2006年连续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3. 构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1)对学生创新实验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引导学有余力同学参与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创新药物与生产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尽早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为了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2)为了促进双语教学改革,课程组结合本校实验课的开设情况,编写了全英文实验教材《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及配套的实验报告,从实验课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外语水平,使一些同学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奖。 4积极参与药学综合性实验改革与研究,以有机合成得到的药物为基础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的测试研究,使同学们从一级学科的高度去把握二级学科的问题,扩大了同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眼界,该项研究获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 。 5. 坚持推行“五个结合”(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实习基地兼职导师相结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该项研究2001年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不但使同学们具有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同学们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培养和锻炼,我院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6. 配合学校国家级文化素质基地教育建设,开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融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为一体,使同学们综合素质大为提高,该项研究获200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思维性和逻辑性以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从而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式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启发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启发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一种演示和教育。 1.2 互动式:“教学相长”,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教”和教师的“学”,学生反映出的问题给教师提示:接下来我该怎么教,采用什么样的进度,等等。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学双方都要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3 提问式:问题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所以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并要把握适当的难度。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问题的难度太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提问的时候,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思路都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1.4 小结式:老师在每讲完一节和一章的内容后要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该熟练掌握、正确理解、了解和一般了解等的内容,从而确定了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在课后问得较多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定时间进行集中讲解。通过及时小结,既能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又能引导学生养成总结的思维习惯,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 1.5 探讨式: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老师把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分享;或者是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互相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 2.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 设计科研课题与双语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学有余力同学参与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创新药物与生产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尽早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为了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主要针对药学学生150人/年);(2)为了促进双语教学改革,课程组结合本校实验课的开设情况,编写了全英文实验教材《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及配套的实验报告,从实验课开始推行双语教学(学生1000人/年以上),提高了同学们外语水平。通过这样训练,一些同学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奖。 2.2 从一级学科层面上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以有机合成得到的药物为基础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的测试研究,使同学们从一级学科的高度去把握二级学科的问题,扩大了同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眼界(主要针对药学学生150人/年),该项研究获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 2.3 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教育; 配合学校国家级文化素质基地教育建设,开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融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为一体,使同学们综合素质大为提高(学生1000人/年),该项研究获200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 2.4 增加诊断性测验; 自2007年始,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在我校新校区进行。由于新校区尚处于进一步建设中,教师上完课后就离开,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很了解;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结束一章或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后就进行一次诊断性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课程组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主动预习和复习。 2.5 开展多媒体教学; 完成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提供有机化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材料供学生使用,并通过答疑等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问。 2.6 施行了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使考试环节能更为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使用 一套适用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历年来,我们都很重视教材的选用。 有机化学(药学)教材:近几年我们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倪佩洲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为药学有机化学理论课教材,该书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供药学专业用)。该教材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系统性强,知识面广,能反映与该课程有关的科研新成果,符合药学学生实际情况,适于教学使用,效果良好。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陆涛主编《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作为教学的配套教材 ,加强学生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解题能力和自学能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采用我校自编的《有机化学实验讲义》,该教材从我校培养目标和实验条件出发,能满足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教学效果良好。 有机化学(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吕以仙主编,《有机化学》(第六版),实验教材采用我校自编的《有机化学实验指导》。 学校图书馆拥有较丰富、完整的图书及教学参考资料。 2.教材建设: 教材名称 性质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编写情况 有机化学 全国协编本科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参编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西南协编教材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参编 有机化学(第六版) 全国统编本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参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有机化学习题集 (六版配套) 全国统编本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参编 医用化学 全国协编本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主编, 教研室集体参编,获校优秀教材奖 有机化学(第二版) 全国协编本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副主编 参编 有机化学自学指导 全国协编本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参编 Organic Chemistry 全国协编本科 华中科大出版社 2006 副主编 3.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扩充性材料有: (1)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北京 (2) L. G. Wade Jr , Organic Chemstry (5 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3).R.T. 莫里森, R. N. 博伊德,《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2,北京 (4)T.W.Graham Solomons, Organic Chemistry(8 th Ed),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北京 (5)李月明等,《不对称有机反应》,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北京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同学们有条件借阅或购买有机化学参考书,一般药学同学们都有一本以上的参考书。 4.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凭借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经验和对有机化学、药学学科的认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有机化学课程组的教师在集体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自编《有机机化学实验讲义》(药学)和《有机机化学实验指导》(医学)。这些实验教材具有适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并适时进行修订,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留学生本科教学无适宜的有机化学教材,课程组教师编写了《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使留学生(本科)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我们亦将部分内容用于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六、实践性教学环境 我校药学院从1999年开始,设立了由院系直管的药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是其组成部分。药学实验室于2000年被评定为重庆市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目前,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正在申请重庆市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开展有机化学实验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化学实验室现有800 m2,配备各类实验教学仪器共200多台件,仪器维护和维修情况良好,仪器完好率达98%以上,试剂供应及时,实验开出率为100%。 有机化学课程组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重庆、四川等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30余家,学生进入这些实践基地实习,参与科研与生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课程通知 >>更多
  • 2018-2019-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2) 2019-05-22
  • 2018-2019-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1) 2019-04-20
  • 2017-2018-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 2018-06-05
  • 2017-2018-2《有机化学》课程作业 2018-05-19
  • 2016-2017-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已发布 2017-06-01
  • 2016-2017-2《有机化学》网络作业 2017-05-14
最新动态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测试2018-2019-2《有机化学》平时测试 (1)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2018-2019-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2)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测试2018-2019-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2)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2018-2019-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1)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话题您认为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2017-2018-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测试2017-2018-2《有机化学》在线测试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作业2017-2018-2-《有机化学》网络作业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2017-2018-2《有机化学》课程作业
  • 胡雪原发布了新的作业2017-2018-2-《有机化学》网络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