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一.课程介绍 1.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由复旦大学医学科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抽调严家贵、程德成等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创建而成。在老一辈病理学家的带领下,经过五十六年的建设,病理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并在科研、临床病理诊断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学科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队伍和规模不断壮大。1981年病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病理学实验室一次性通过重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评估成为重庆市首批合格实验室,2001年病理学重点建设课程通过重庆市教委评估检查,并被评为优良课程,2003年被评为重庆市首批高校精品课程,2008年《分子病理学》被批准为重庆市硕士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立项建设,2011年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重庆市硕士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病理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被重庆市卫生局批准为“重庆市病理质量控制中心”,2011年成为卫生部省级远程病理会诊中心。2011年病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病理学课程现有教师21人, 教授10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助教3人,4人出国留学归来。其中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3人;中华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委员1人;中国女医生协会病理专家委员会常委1人,重庆市病理质控中心主任1人,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 ,重庆市医学会理事1人;《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1人、《诊断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1人,《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1人、《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编委2人,《重庆医药》杂志编委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评审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 3人,硕士生导师11人。 2004年在沙坪坝区百佳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女教授》1人;2002年荣获《重庆市总工会百万女职工素质达标优秀奖》1人。是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术梯队优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能针对学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留学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教学对象,开设病理学及相关课程 11门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部分课程已整合到其它课程不再独立开课)。 能开设的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面向专业、层次 病理学 七年制各专业、临床医学本科及其各专业方向(包括麻醉、影像、老年、救援、生殖等)、 基础、法医、儿科、预防、检验等本科 、专升本及各专科专业。(必修课) 病理诊断与临床 五年制本科(选修) 病理学高级课程 硕士生、硕士学位证书班 肝脏病理与病理生理 硕士生 分子病理学 硕士生(必修) 神经病理学高级课程 博士生 现代肿瘤病理学 博士 肿瘤学基础 硕士 神经病理学 硕士 口腔组织学病理学 口腔专业本科(必修) 病理学(全英文教学) 五年制医学本科外国留学生(必修) 病理学课程作为各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每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达2000人左右,教学任务达3000多学时。近五年已累计招收博士生11人,硕士生83人。教学效果好,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教师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近5年来,承担了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高校重点课题、200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及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发表教学论文数十篇;主编或参编包括 “十一五“国家重点影像出版规划医学视听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全国统编病理学中、英文教材及教学辅导书籍多部,作为副主编或编者编写了病理学相关专著多部。近五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并被评为学校师资培养优秀集体和基础医学院教学优秀集体;多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教学优秀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和教书育人奖,在学校和基础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二等奖;近年来在每年学校的教学评估中均为优秀。 病理学课程教师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即肿瘤病理学和神经病理学。5年来 承担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十二五“863”课题子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市教委和卫生局及学校创新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Sci及CSCD核心库收录。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重庆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项。同时,近5年来,已多人次赴奥地利、瑞典、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部分教授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有关专家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病理学课程教师还承担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及重庆部分区级医院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每年约4万病例。同时每年还完成重庆地区及周边省市的临床病理疑难病例会诊约3000例。临床病理诊断水平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均居前列,并具有一定影响力。每年均接受来自全国的临床病理诊断进修生10名左右,并承办了每月一次的重庆市病理读片会,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临床病理医师培训基地。 目前,病理学课程团队已成为具良好教师梯队、拥有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集教学、科研、临床病理诊断为一体的教学团队。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病理学教学团队全体教职员工正团结一致,不懈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智能型、现代化的医学人才提供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而努力奋斗。 2.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其主要从形态学角度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为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病理学总论,又称为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它们主要是从形态学角度阐明各种疾病发生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共同基础,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改变的共同规律即疾病的共性;第二部分为病理学各论,又称为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肌肉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章节,它们主要以器官系统为纲,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和转归,注重阐明各种疾病在病理形态上的特征,研究每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即疾病的个性。 病理学总论和各论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是基础,个性又寓于共性之中。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病理学是以形态为主的学科,侧重从形态学角度来研究疾病,对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即病理改变)的掌握是学好病理学的关键。因此, 病理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即实验课)两部分进行。为强化本科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将实习课程独立,以“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2)”独立开课。 一般采用先理论课讲授,然后实习行“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2)” 。在实验课程中,观察相对应的病理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通常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感性认识,增强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既可以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同时,每章节实习课还附加了若干临床病例分析,使病理学与临床紧密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授课教师注重讲授的逻辑性、条理性,讲究授课艺术,并辅以多媒体教学,制作高质量电子教案、幻灯和电视录象,努力使讲课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2)“PBL ” 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章节内容,从实际问题(病例)出发,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3)互动式大课教学 理论与实验课同堂进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师生直接交流。目的是要达到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的效果。  (4)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随着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人才培养而逐步深入,主要选择临床常见疾病、内容相对简单便于理解的疾病。留学生5年本科100%使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增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先进知识的能力。 (5)病理学基本技能训练 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教研室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培养学生的课研兴趣和科研素养,吸引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其病理学基本实验技能。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所有教学大课内容通过 PPT文件呈现,辅以其他投影、板书等形式。 (2)电视教学   一直以来,电视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病理学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病理基本过程录相片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如我们自行制作的“病理学活体组织检查取材和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尸体解剖”、“白细胞游出”等录相,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尽管现在已有多媒体技术,但电视教学仍然具有其方便、清晰、直观、可同时为多人观看等特点。   (3) 网络教学   ① 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网上提供教学大纲、相应学习课程的课件、教案、实习指导、参考资料、复习题及一些教学录相片,还提供参考资料目录、专业学习导向性网址等。 ② 构建了网络考试系统,对实习课程考试,实现了完全的无纸化网络考试。考试题目自动生成,系统自动阅卷,极大的节约了教育资源。    4.教学效果 本课程为经典的基础医学课程,开设历史较长,在新老病理学家的辛勤耕耘下,本课程多年来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专家督导组对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堂听课评分都在85分以上。 近三年学生对教学效果评分均在85分以上,受到学生和同行教师以及后期临床教学老师的好评。 本学科教师在2001年、2008年基础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2007年获二等奖1项;在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和2008年讲课比赛中均获二等奖。 在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 二. 教学队伍 1. 课程负责人介绍 王娅兰,女,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留学归国人员。首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1984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3年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曾先后作为国内访问学者(系CMB 资助)赴中山医科大学学习、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学习。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病理学分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英国AICR评审专家、Cancer Letter 杂志审稿专家, 《中华病理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信息库专家、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诊断和肿瘤病理及移植病理研究。 长期从事并负责组织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各专业层次及留学生病理学教学。担任了各专业病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留学生全英语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并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考试体系、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近5年主持了教育部、市级和校级7项教改项目的研究,发表教学论文多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出版的中、英文《病理学》教材及病理学专著共7部。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内外硕士研究生29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获重庆市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篇,校级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2篇。作为课程负责人所负责研究生课程《分子病理学》2009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负责的《病理学》双语课程被评为重庆市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负责承担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子项目“与重要疾病相关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部分研究工作。负责主持了国家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市卫生局、教委有关消化道肿瘤及肝移植研究多个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 。曾赴维也纳、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从事教学科研同时,长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在器官移植和其它疾病的病理诊断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2. 主讲教师介绍 赵涌 ,男,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硕士生毕业,获硕士学位。自1983年起先后任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病理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卫生部临床病理质控专家、重庆市临床病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 担任了各专业病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留学生全英语病理学教学。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本科《病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5部。主编、副主编全国高校“病理学”配套教材2部。副主编卫生部视听教材“病理诊断样本取材及制片”等。2011年度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事神经系统缺血损伤保护及机制研究。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ulfiredoxin-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和“ 4-HBA活化ARE抵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两项课题。近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著20多篇,其中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8篇。出版了专著2部,任副主编。已招收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共20名 。从事临床病理工作30年,在女性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疾及甲状腺疾病诊断方面有丰富经验, 2011年被聘为卫生部临床病理质控专家,远程病理会诊专家。 易永芬教授,女,博师生导师。 1977年1月毕业于重庆医学院医疗效系,留校分配到病理教研室任教师。1985-1988年病理学硕士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承担七年制、五年制及专科《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现代肿瘤学基础》和《高级病理学》、博士研究生《现代病理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学生和同行反映教学效果好。已招收硕士生20多名,博士生7名。 从事胃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机理及多药耐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教委资助的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曾获四川省医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重庆市医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其中《消化道水解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95-2-0097),《胃肠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抑制研究》获重庆市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证书号ZR080301301)。在从事教学科研同时,长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在疾病的病理诊断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管小琴,女,教授 ,硕士生导师。2003年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病理学》课程负责人。中华肝脏病杂志特邀编委。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一直从事病理学本科、研究生及口腔组织病理学本科等多层次教学,并同时承担外科病理检查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肝脏病理,参加国家重症肝炎“六五”、“七五”病理诊断及总结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学校和重庆市有关病毒性肝炎,肝癌等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脂肪肝等研究工作。参编病理学相关专著及教材和教辅书籍多部,近5年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同时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参加的多项教改项目获市级或校级教学成果奖。 张徽,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0-199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在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历任讲师、副教授。2004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8年7月- 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完成了抗人端粒酶蛋白亚基单域抗体制备和鉴定的研究工作。自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主要从事乳腺癌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完成了重庆医科大学校基金启动项目,题为“MTA1基因沉默抑制乳腺癌浸润转移的作用研究”。先后自己及指导研究生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10多篇。 王顺和,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1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先后从事大肠癌表面糖基变化与肿瘤浸润行为的研究、严重免疫缺陷动物免疫重建研究、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病机制研究。曾获得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及校科研基金资助,完成了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研究。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澳大利亚完成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脱髓鞘样疾病机制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现在主要从事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尤其是各种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以及有关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干细胞与体内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干细胞标记和体内示踪研究,以及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性治疗研究。 徐曼,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任病理教研室助教。1992年获病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外科学(肿瘤)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已指导2名硕士生毕业,现有硕士生3名。本人自1989年以来主要从事肿瘤病理的研究,近期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 2005年至200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伦敦Queen Mary大学分子肿瘤研究所从事抗肿瘤疫苗(重组大肠杆菌)诱导小鼠机体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了重庆市教委课题(KJ080319)“重组疫苗经NOD1受体诱导树突状细胞炎前因子表达”的研究;负责完成了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重组大肠杆菌疫苗刺激小鼠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的研究;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参编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形态学实验教材》一本。已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20余篇。 叶秀峰, 男, 教授,硕士生导师。生于1960年7月, 承担7年制、5年制本科、专科及硕士生的病理学、病理学高级课程、分子病理学及神经病理学等教学工作。负责主持了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 熊果酸通过ER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星形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 “乌索酸通过ER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星形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 、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肺癌中药新药产业化示范研究” 及200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医学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曹友德,男,1964-11-11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硕士毕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并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病理学工作,从事肿瘤病理学研究。参加了多部病理学教材编写工作,并主编了病理学辅助教材1部,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撰文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 3. 教师梯队 (1)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教研室共有教师21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具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57.14%(12/21),45岁以下教师中研究生所占比例100%(12/12),具博士学位4人。21名教师中,年龄均在60岁以下, 50岁以上5人,在45岁以下12人,介于之间为4人,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年龄梯队。详见下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 称 学 位 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易永芬 女 57 教授 (博导)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管小琴 女 56 教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赵涌 男 54 教授 (博导)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叶秀峰 男 52 教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王娅兰 女 50 教授 (博导)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张 徽 男 49 教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王顺和 男 47 教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徐 曼 女 47 教授 博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曹友德 男 47 教授 博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刘 斌 男 45 讲师 博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李 昱 女 38 教授 博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巫静娴 女 31 讲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李 娴 女 33 讲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李秀均 女 38 讲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杨 炼 女 36 讲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李庆姝 女 33 讲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李 丹 男 41 副教授 硕士 理论与实验教学 (2)青年师资培养 病理学课程重视师资培养,制定了师资建设规划,教师培训计划,并有年度具体计划。我们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对新教师专门指定高年资教师负责辅导。在教学方面,指导教师负责其讲稿的修改,教学标本、切片的观察、指导;在科研方面,吸收其参加负责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在外检诊断方面,辅导其标本取材、病理诊断、尸体解剖及尸解报告的撰写等。新教师要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参加岗前培训,通过合格考试,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制定了试讲制度,首次承担理论课必须试讲合格后才能进行。并要求副教授以下职称教师跟班听课。 自95年开始,有4名教师以国内访问学者身份(系CMB)资助,分别赴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进修教学及科研1年。4人次分别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举办的病理诊断学习班及奥地利国际移植病理学术大会、瑞典国际病理学术大会,并撰文进行了交流。已有4位中青年教师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修学习和工作归来。他们的学成归来,对教研室教学及科研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 所有教师均参加每月一次的由重庆市医学会主办。每年有5人次左右参加全国性的病理学术会议,并作论文交流。所有教师每年均接受校内外的多种业务继续教育。通过这些学习交流,教师基本素质得到明显提高。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培养都能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已有三人次在学校和基础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自然科学)。 三.教学资源 1. 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我校病理学课程五年制本科生历年来均采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病理学》,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研室人员主编了卫生部“十一五”国家重点影像出版规划视听教材 《病理学活体组织检查取材和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作为副主编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本科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编写,参编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病理学》、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周庚寅教授主编的英文改编教材《病理学》 。 主编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和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本科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习题集》及《病理学第六版同步练习与辅导》,参编了高教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专升本规划教材,主编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科教材《病理学》。编写了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各层次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编写了《现代肿瘤学基础》,《神经病理学高级课程讲义》和《病理学常用英文名词》《分子病理学讲义》等讲义和教学辅导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已将细胞周期、信号转导与肿瘤浸润转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发生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融进教学内容。同时,亦将一些先进的检测手段如PCR、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等向学生介绍。同时,作为副主编及编者编写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乳腺癌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肿瘤学基础》,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病理学》。 制作电视录象 1.尸体解剖全过程录象;2.炎症的渗出过程录象。 此外还分系统制作了多个电子教学课件,使用效果良好,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有力地配合了病理教学。 建议的扩充性资料 本课程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要求学生熟悉本课程教材之外还要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通常推荐阅读的参考书目如下: 中文参考书目: 《外科病理学》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编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病理解剖学彩色图谱》崔秀娟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其他相关学科统编教材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寄生虫学》、《生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病理学题解》等。 外文参考书目 J.C.E UNERWOOD《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2nd edi Scince press Harcourt Asia 1999 COTRAN, KUMAR and COLLINS 《Robbins: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9th edi HARCOURT ASIA PTE LTD 2012 (2)实践教学环境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病理学实践课程已以“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2)” 独立开设课程,该课程现拥有多媒体教学实验互动实验室6个、教学资料室、病理标本陈列室各1个 。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有典型病理标本2000余个,典型病理学教学切片50000余张。并有临床病理诊断、病理技术、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等实验室,并以肿瘤与分子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实验中心和干细胞研究室为科研依托,为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程通知 >>更多
  • 优慕课已经开放!请同学们及时登录完成! 2024-10-07
最新动态
  • 徐曼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优慕课已经开放!请同学们及时登录完成!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炎症)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呼吸系统疾病)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炎症2)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组织损伤及修复)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消化系统)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心血管系统)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肿瘤)
  • 徐曼发布了新的作业思考题(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