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学分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科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即《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宣部、教育部 2005[教社政]5号和2005[教社政]9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开设的。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历史观。2007年2月,从2006级学生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我校正式开出。 2.《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纲要》课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的任务,进行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英勇顽强的奋斗。20世纪以来,中国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郑重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因为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4.学习重点与难点 该课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上编着重掌握:中国近代两大任务及其关系;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辛亥革命是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中编着重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下编着重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5.课程特色 由于本门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与专业历史课程相区别,注意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论从史出,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理性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时政评述和焦点关注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结合点。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现实,面向未来;三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钻研教学艺术,提倡互动教学,通过实施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重视开展课外教育,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如社会调查、基地参观和阅读实践等,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6.考核方式 该课考试采用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8.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中共中央重要历史决议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列宁:《中国的战争》,《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3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 ,1981年6月。 (2)历史人物的著作、回忆录、及名人传记、诗词选集等。 代表性: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瞿秋白等选集;徐向前:《历史的回顾》;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卷;及国民党重要人物的回忆录。《百年恩来》、《毛泽东传》、《蒋介石传》王俯民 《汪精卫评传》、《伟人毛泽东》。 (3)史实专著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2. •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中华书局,1956.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 人民出版社, 1947. .〔美〕费正清 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费正清 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 .荣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 1954. .罗尔纲:《太平天国通史》,中华书局,1992.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孔令仁、李德征:《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 1984.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 李侃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1. . 张宪文 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9 .李新等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五四运动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爱国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魏宏运 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彭 明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5、1990年。 .《中国大革命史》王宗华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 军事科学院主编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版。 .《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共中央党史办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学术论文、刊物杂志。代表性:《民国档案》、《新华文摘》、《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求是》、《文史哲》、《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安徽史学》各高楼学报(哲社版)等。 (5)图片、影视、录像等。 (6)辅助资料:《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大典》上、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全录》6卷,光明日报社出版 《近代中国历程》4卷,秦德占主编 (7)走访尚在的老红军、老八路及革命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