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课程历史沿革:该课程开设于1985年,名为德育课,使用教材名为《人生品德》;1989年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德育课开设为两门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中间教学内容随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作了多次修订,到2006年,国家教育部再次统一调整德育课,此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必须使用统一教材。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法制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内容概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课程学时数:该课程总课共八章,48学时,理论讲课为48学时。 五、考核方式:闭卷与开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六、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出版(每年教育部都会统一对教材进行修订)。 七、课程规划: (一)建设目标 经过的不断建设,在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先进,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符合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建设试题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建设成精品课程。 (二)建设步骤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以优秀的教师风范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召集课程组成员研究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年青教师增加授课培训,参加资深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和科研工作,参加各种专业进修、学习和训练。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服务,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执教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在职培养、人才引进等措施,提高教师学历学位。 2.加强课程建设 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先进,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符合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开展网络教学。该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等环节在课程成绩中占有合理的权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找出改进方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在现有基础上,陆续将网络课程资源上网,且不断更新、完善,以达到学校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