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neurology) 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憾肌疾病的临床医学,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和骨筋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研究。 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组成神经科学的其他学科如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药理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生物学、实验神经病学及神经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步息息相关,彼此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精细、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按解剖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前者主管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使机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后者主管传递神经冲动。按神经系统的功能又分为调整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躯体神经系统和稳定内环境的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是神经系统和骨儒肌由于感染、肿瘤、血管病变、外伤、中毒、免疫障碍、变性、遗传、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疾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内科系统的疾病也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心房纤颤引起的脑栓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肝性脑病、肝性脊髓病、→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等。另外神经系统的疾病亦可导致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如重症脑出血可导致消化道出现应激性溃殇,引起消化道出血等。因此在分析探讨神经系统疾病时,必须有整体观念,不论检查、诊断和治疗,都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自主神经以及高级神经活动机能障碍。临床症状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组: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时,正常神经功能减弱或缺失,如内囊病变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激惹后所产生的过度兴奋表现,如大脑皮层运动区受刺激引起部分性运动发作;③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出现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臆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④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的急性严重病变,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病变水平以下表现迟缓性瘫痪,即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神经缺损和释放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要求先查明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 ,再查明病变的原因(定性诊断) 。面对每一位患者,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就是要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并应判定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要做到准确定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而且需要掌握实验诊断的新技术,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 、MRI 、DSA 、SPECT 、PET 等,并综合分析判断,明确病变的部位。定性诊断则是需根据病史特点、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所见,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如血管病变、感染、肿瘤、外伤、变性、中毒、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先天发育异常等。近20 余年来,由于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与改进,已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把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结合起来,运用于系统而完整的疾病诊断过程中。在治疗方面,神经系统疾病有些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如多数感染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早期或轻症的脑血管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有些神经系统疾病虽不能根治,但经过治疗可使症状完全得到控制或缓解,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特发性癫病等;还有少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医生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可治愈的疾患,应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对能控制的疾患,应尽早采取措施使之缓解,延缓进展;对难治或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也应设法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并努力进行深入的研究。神经病学的发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相信目前无法攻克的疾病,将来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初学神经病学的同学们,可能会感到神经病学有些内容很抽象,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如能真正投入其中,将会体味到它的无穷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时,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和神经系统解剖的模型及标本,加深记忆和理解神经系统解剖及生理知识,为疾病的定位诊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特别注意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加强基本技能(神经系统检查方法、腰椎穿刺等)的训练,学会仔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观察病情,熟练系统地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应有意识地培养对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病史及查体所获得的临床第一手资料,利用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知识,以及辅助检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定位、定性诊断方法,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要点及危重疾病的抢救,这样就可以迅速地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成功地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神经科学各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使临床神经病学得以空前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在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由于神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本质现象得以重新认识;在疾病诊断方面,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的进步,为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许多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在疾病治疗方面,新疗法和新药物的出现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但是必须意识到人类的健康依然面临着许多威胁,神经系统有些疾病仍然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将来投身于神经病学的研究,开阔视野,展望未来,努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推动神经病学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医学神经病学教研室1998年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学学教研室分离组建。1999年批准为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教研室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7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有博士学位的9名、硕士学位的5名。 教研室拥有多媒体教室1间、教学示教室2间、电脑2台,视频脑电床旁监护系统、动态脑电图、经颅多谱勒彩色超声诊断仪、肌电诱发电位系统、床旁生命监护和辅助系统等设备。 教研室现承担临床医学系本科、七年制,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儿科系本科、七年制,预防医学系的“神经病学”教学任务。还承担前述各系的诊断学教学任务。近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0名,每年培养进修生5~10名,实习生40-80名。 教研室去年次获得第二临床学院教学评估二等奖;李小凤讲师2003年获第二临床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多人获得院级和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得学校和重庆市教委教改研究课题2项“癫痫病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和“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教研室参与编写著作5部,参与编写教育部普通高校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教研室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项目2项、重庆市卫生局项目3项、重庆市教委项目1项、重庆医科大学项目2项,共有科研经费100万元;教研室教师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近96篇。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研室遵循教师培养博士/硕士化的原则,并送青年教师进行强化进修培训。目前教师的学位深造、强化进修培训已基本完成,教师梯队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大课教学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教研室已发展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