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核医学》 一.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影像核医学是以核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医学影像学和核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它与X-CT,MRI,B超共同构成了现代临床医学的四大辅助性影像手段,并以此为支柱形成了新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影像核医学是影像学影像诊断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医疗临床专业本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医疗麻醉专业,检验与护理专业的考查课,影像学影工专业的选修课。医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今后临床实际工作。 影像核医学与其它影像技术横向联系和内在交融,并作为临床学科诊断与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学科前续影像设备学,诊断学以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等学科。 影像核医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熟悉核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原理,方法,特点,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掌握一些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技术,学会并掌握临床应用范围,指征和对所得结果的分析,判断和正确评价。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影像核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习,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对板书和实例ECT片以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启用;实习主要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内容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测定(RIA)和ECT阅片两部分。其中RIA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对物质检测程序的亲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理解。ECT阅片部分在教师的讲解下能够掌握阅片要领,并能独立阅片,正确对实例ECT片进行描述分析,从而对疾病进行提示诊断;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和实习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指学期末本学科的结业考试,是对学生学完影像核医学的总体测试。实习考试是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际应用的驾御能力,这也是本学科实习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 三.课程总学时 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影像核医学课程影像诊断专业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习课8学时。 四、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影像核医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医学成像诊断疾病并探索其机理与相关技术理论的医学学科,是现代分子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可视化工具,是临床核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核医学又称为放射性核素显像,其基本原理是将具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引入体内,通过成像设备在体外对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进行采集和处理后获得图像。由于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不仅能显示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更重要的是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等方面的信息,可达到分子水平的诊断。其主要特点包括: (一)功能性显像:与CT、MR及超声成像主要反映组织密度的差别不同,核素显像主要反映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在体内脏器组织的分布与浓度的变化及异常,器官或组织及病灶的放射性浓集状况不仅与细胞的功能有关,也与血流量、细胞数量、代谢率及排泌状况有关。因此,核素显像不仅显示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关脏器和病灶的功能、血流和代谢情况,故有功能显像之称。 (二)分子显像: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不仅可以标记一般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对正常机体所具有的分子结构如葡萄糖、蛋白质、多肽等进行标记,不仅反映局部血流、细胞功能和放射性浓集的改变,而且反映组织细胞内分子与基因水平的改变,从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图像和诊断病变。如受体显像、基因显像等,这些在其它影像技术中还难以实现。 (三) 动态显像:核医学影像可通过连续采集获得显像剂在体内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提供不同时间的信息,还能以电影形式显示靶器官的活动情况。由于引入了"时间-放射活性曲线"的概念,非常适用于脏器功能的判断。 (四)定量分析:核医学显像可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一些局部定量或半定量参数。这些参数能客观的评价病灶部位的放射性变化,并获得病灶组织的量化信息,更为精确的分析病变性质。如脑葡萄糖摄取率、标准SUV、放射性受体密度等等。这也是核医学显像的独特优势。 五、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医学影像系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必修/考查 ,40学时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必修/考查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答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