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 外科学是研究临床外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主干学科。其任务是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外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对临床医学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针对培养目标,将七年制外科学教学目标层次划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五个层次,五年制外科学教学目标划分为回忆、解释、问题解决三个层次,依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病例先导授课、床旁病例教学、自学三部分,从而确定各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主要策略是在强化事实、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例如增加临床病例分析讨论、合作式上课、研究性学习等。 课程内容由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组成。总论内容十八章(第一章--第十八章),研究和阐述无菌术、水电平衡、输血、休克、多器官衰竭、麻醉、复苏、疼痛、围手术期处理、营养代谢、外科感染、损伤、烧伤、显微外科、肿瘤、移植等各种不同疾病的共同病变基础,属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是问题解决或分析综合等高层次内容,由副教授以上教师讲授。各论内容五十六章(第十九--第七十四章),研究阐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脑疾病、颈部疾病、乳腺疾病、胸部疾病、胸壁疾病和脓胸、食管和肺部疾病、心脏疾病、腹外疝、腹部损伤、急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疾病、肠疾病、阑尾炎、直肠肛管疾病、肝脏疾病和门脉高压症、胆胰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急腹症、脾切除、周围血管疾病、泌尿和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泌尿男生殖系统畸形、泌尿系统损伤、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泌尿系结核、泌尿系梗阻、尿石症、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骨折概论、上肢骨与关节损伤、手外伤、下肢骨关节损伤、脊柱和骨盆骨折、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系统慢性损伤、腰腿痛及颈肩痛、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骨肿瘤、骨与关节结核、非化脓性关节炎、运动系统畸形等,是在总论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外科学课程总安排178学时,其中理论课112h(普外64学时,专外48学时),见习示教课66学时(普外45学时,专外21学时),21学时的新教学方法适用(普外12学时,专外9学时)。其中普外疾病、创骨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胸科疾病、脑外疾病为教学重点,有80%的内容需要教授或高年资讲师讲授,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麻醉学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学生都应该了解和熟悉麻醉学,麻醉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临床消除手术所致疼痛与不适,临床监测,并调控病人生理机能,它为各种手术和诊治技术提供良好条件并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和术后顺利康复的。 它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初步掌握临床麻醉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外科手术学基础 《外科手术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课程,是外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必备的基础。通过《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及无菌技术,同时利用动物实验模拟具体手术操作,使外科学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化对外科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医学生对临床的兴趣。其次,要求学生了解常规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掌握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熟悉并基本掌握外科手术中切开、缝合、止血、结扎等基本操作技能及外科换药技术,为后期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模拟临床,将动物视为患者对待,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人文伦理学素养,同时也强化学生的爱伤意识。 教学过程包括观看教学录像、老师示范操作和学生实验操作。每个教学阶段都有其侧重,目的要明确,讲授要精炼。观看教学录像阶段由任课老师讲授内容要点。对要求掌握、学会的内容应讲深讲透,在示范操作中要操作规范,将易错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慢动作示范并清晰讲解,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各种错误,采用“放手不放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