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疾病的预防措施、疾病的康复等四个方面。 《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通过《儿科学》教学,让医学生掌握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知识,学会临床思维方法,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的主要课程内容有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及儿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儿童喂养与营养性疾病、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及免疫性疾病、儿童急救等。《儿科学》以系统疾病为主线,按照系统疾病的概述、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结构体系进行互动式教学。 二、授课对象: 2018级临床医学定向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必修课,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43学时,见习课21学时。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堂教授方式,见习课采用分组教学、床边教学、PBL、CBL、情景教学等方式进行;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包括期终闭卷考试、课程作业、网络学习、互动反馈等方法。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所用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9版),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参考书目: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 《实用新生儿学》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2010 《儿科急危重症手册》徐献新,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小儿免疫学》杨锡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李文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儿科诊疗常规》魏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住院医师手册-儿科学》吴升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